概述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f newborn,RDSN),也称为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33周。其基本特点为发育不成熟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的进行性肺泡不张、肺液转运障碍、肺毛细血管-肺泡间高通透性渗出性病变。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以机械通气和呼吸机治疗为主的呼吸治疗和危重监护技术,已经能够使90%以上的RDSN患儿存活。
病因
因肺发育不成熟,缺乏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的PS所造成,PS的80%以上由磷脂(PL)组成,在胎龄20~24周时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故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PS缺乏的原因有: 1.早产 小于35周的早产儿Ⅱ型细胞发育未成熟,PS生成不足。 2.抑制PS的合成 缺氧、酸中毒、低温等均能抑制早产儿生后PS的合成。 3.糖尿病孕妇的胎儿 其胎儿胰岛细胞增生,而胰岛素具有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延迟胎肺成熟。 4.剖宫产 因其缺乏正常子宫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肺成熟,PS相对较少。 5.通气失常 可影响PS的合...[详细]
发病机制
PS能降低肺泡壁与肺泡内气体交界处的表面张力,使肺泡张开,其半衰期短而需要不断补充。PS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肺泡萎陷、使功能余气量下降,肺顺应性曲线下移,顺应性下降,无效腔通气,呼吸做功显著增加,能量耗竭,导致全身脏器功能衰竭。按照公式: P(肺泡回缩率)=2T(表面张力)/r(肺泡半径)。 呼气时半径最小的肺泡就最先萎陷,于是发生进行性肺不张,不成熟肺的肺泡数量和通气面积太少,肺泡间隔宽,气体弥散和交换严重不足。呼气末肺泡萎陷,通气困难,出现低氧血症,使肺泡上皮细胞合成表面活性物质能力下降。导致临床上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进行性加重。持续低氧导致肺血管痉挛,出现肺...[详细]
临床表现
1.病史 (1)早产:患儿几乎都是早产儿,尤其在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足月儿仅约5%。 (2)产母病史:常示贫血、产前子宫出血、剖宫产、臀位产和多胎儿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 2.呼吸困难表现 出生时有分娩异常,或出生时心跳、呼吸亦可完全正常。一般出生后立即开始或在6h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如呼吸频率加快,>60次/min,或呼吸浅弱,鼻翼扇动,呼气呻吟,锁骨上肋间和胸骨下吸气性凹陷(三凹征),青紫,这类症状进行性加重,胸腹呼吸动作不协调,呼吸由快转慢、不规则,并可发生呼吸暂停。 3.体温 体温不稳定,往往不升。...[详细]
并发症
肺透明膜病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氧气治疗过程中或在治疗后的恢复期,重症常并发肺动脉高压、呼吸与心力衰竭。 1.气漏 由于肺泡壁的损伤,气体溢至肺间质,或由于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或平均气道压(MAP)过高引起间质性肺气肿,气体沿血管至纵隔,引起纵隔气肿。间质气肿也可引起气胸,气漏时呼吸更为困难。 2.氧中毒 当吸入氧浓度(FiO2)过高,或供氧时间过长,可能发生氧中毒,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和眼晶体后纤维增生最常见,前者为肺本身的病变,使呼吸机不易撤除,后者表现为晶体后视网膜增生或视网膜剥离,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详细]
实验室检查
1.羊水检查 出生前经羊膜穿刺,或出生时留取破膜的羊水,作泡沫试验及卵磷脂和鞘磷脂比值检查。 羊水泡沫试验:取等量羊水置于5个小试管中,加入不等量的纯酒精,用力振荡15s,静置15min后观察泡沫的形成。若为本病,用很少量酒精即能阻止羊水泡沫的形成,呈阴性。 羊水卵磷脂和鞘磷脂(L/S):肺发育成熟者,羊水中的卵磷脂(L)达3.5mg/dl,与鞘磷脂(S)的比值(L/S)应为2∶1~3∶1。若L/S<2∶1,示为肺发育不良。 2.胃液振荡试验 胃液1ml加95%酒精1ml,振荡15s后静置15min,如果沿管壁仍有一圈泡沫为阳性,可初步除外HMD,阴性则提示本...[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肺部X线检查应在用正压呼吸前进行,否则萎陷不久的肺泡可以重新张开使胸片无阳性表现。显示RDSN早期的肺部网状细颗粒影和后期的毛玻璃状(白肺)征象,以及相对增强的支气管充气征,伴早产儿胸廓和肺容积偏小特征。按病情轻重可分四级: 1.第一级表现 为细粟粒状毛玻璃样阴影,两肺透亮度减低。 2.第二级表现 除粟粒阴影外可见超出心影的空支气管影。 3.第三级表现 除上述影像外,心缘与隔缘模糊。 4.第四级表现 为广泛的白色阴影称“白色肺”,其中有黑色的秃叶树枝状空支气管树影由肺门向外周放射伸展至末梢气道,形成“支气管充气征”。用高压氧通入肺内,X线...[详细]
诊断
1.病史 多系早产、刮宫产儿,或有窒息史、孕母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生后6~12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2.体征 患儿呆钝,面色灰白或青紫,四肢松弛。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呻吟及吸气性三凹征。心率先快后慢,心音由强转弱,胸骨左缘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呼吸频率60~100次/min或更快,呼吸节律不规则,间有暂停,两肺呼吸音减低,早期肺部啰音常不明显,以后可听到细湿啰音,叩诊可出现浊音。肝脏可增大。 3.典型的X线表现 早期两肺有细小颗粒阴影,最后两肺均不透明变白,伴有黑色“支气管充气征”。 4.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羊水泡沫试验、胃液振荡试验均呈...[详细]
治疗
1.一般治疗 (1)加强监护:注意保暖,保证体温在36~37℃,暖箱相对湿度50%左右。用监护仪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经皮测PaO2、PaCO2和pH。 (2)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清除咽部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支持治疗:保证营养和液体入量,不能哺乳者用1/5张含钠液60~80ml/(kg·d),第2天以后100~120ml/(kg·d),静脉滴注。使用人工呼吸机者,如果吸入气中水蒸气已饱和,补液量应减少为50~60ml/(kg·d)。 (4)氧疗:吸氧和机械呼吸使PaO2维持在6.7~9.3kPa(50~70mmHg),PaO2过高可导致早产儿视...[详细]
预后
病死率很高,早期应用加压辅助通气者大多可以存活。存活72h以上者如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常可产生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使病情逐渐好转。以机械通气和呼吸机治疗为主的呼吸治疗和危重监护技术,已经能够使90%以上的RDSN患儿存活,但并发脑室出血者预后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