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型,也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在初染结核1年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内发病最高。由于卡介苗的广泛接种及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其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由于防治工作开展不够平衡,有些地区本病仍较常见,所发现的患者仍以晚期为多。因此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病因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详细]
发病机制
结核病变波及脑膜主要通过血行-脑脊液途径。结脑的发生与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关。此外,结脑亦可因脑实质或脑膜干酪灶破溃而引起。偶见脊椎、颅骨或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1.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是一种需氧菌,菌壁富含多种脂质。结核菌多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先形成小区域的感染,由于该菌不分泌酶或毒素而不引起免疫或炎性反应,宿主也无任何症状。数周后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当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则使T淋巴细胞致敏,激活巨噬细胞并移至感染灶。巨噬细胞可吞没杆菌并融合一起形成多核巨细胞(Langer hans...[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分型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目前尚无统一的分型标准,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据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病程的轻重采用Baenlehnz的分型法,分为4型,有利于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1)浆液型:简称Ⅰ型或反应型、过敏型,其病理特点为浆液渗出物只局限于脑底部视交叉附近,病情较轻,治疗及时经过良好,无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障碍,没有局灶性症状,脑脊液变化轻微,只有细胞数轻度升高,生化正常,很少能找到结核菌,多在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或原发结核活动期经腰椎穿刺检查而发现,经治疗后脑脊液变化很快恢复。 (2)脑底脑膜炎型:简称Ⅱ型,是常见的病型,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颅底,纤维蛋白渗出物可较弥散,见于...[详细]
并发症
1.常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1)稀释性低钠血症:也称为脑性水中毒。由于丘脑下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增加,导致远端肾小管回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临床上多为无明显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低钠血症。如水潴留过多,可致水中毒,出现尿少、头痛、频繁呕吐、甚至惊厥昏迷。 (2)脑性失盐综合征:由于间脑或中脑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减少,或因利钠因子过多,使肾小管钠回吸收减少,尿排钠增加,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3)其他:可有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2.后遗症 严...[详细]
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可呈毛玻璃状,放置数小时可见白色纤维薄膜形成,该膜抗酸染色直接涂片较易发现结核杆菌。白细胞数十个至数百个、多呈混合型,以单核细胞占优势者约占85%,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氯化钠及葡萄糖多降低。 3.病原学的依据 (1)CSF细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出率较低。 (2)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3)早期诊断: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结核菌的DNA。 另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SF中结核抗体。以上两项检测同时应用更可提高确诊的可靠性。但应注意假阳性和假...[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摄片检查 胸片特别重要,可发现肺结核病灶。 2.CT、MRI检查 脑CT约半数显示异常。炎性渗出物充填基底池及脑外侧裂,部分患者脑实质内显示结核瘤,直径0.5~5cm,单发或多发,多位于额、颞及顶叶。增强扫描显示环状强化或密度增高。 脑MR采用Gd-DTPA增强,显示基底池等部位强化,并较易发现脑实质内的结核瘤和小梗死灶。
诊断
早期的诊断主要靠详细的病史和对本病的警惕。凡有密切结核病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已患有结核病的患儿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尤其有头痛呕吐时,及时作腰椎穿刺检查有助诊断,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难,但在早期或不典型的病例常易延误诊断。据1176例结核性脑膜炎,不典型者73例占6.2%,其中可分7个类型: 1.急性发病 病史2~5天22例,占1.9%。 2.以惊厥起病 7例均为1岁以内婴儿,占同年龄病儿2.5%。 3.前驱期过长 有7例,长期不明原因发热,40天~5个月后才出现脑膜炎症状,占0.6%。 4.舞蹈样多动症状起病。 5.突然偏瘫起病,占0...[详细]
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不仅是为挽救生命,同时要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为日后减少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因此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主要抓住两个环节: 1.控制炎症?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1)标准化疗方案: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B),3~4个月后继续用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B),9个月后继用异烟肼(INH)。异烟肼(INH)使用持续18~24个月。若病情较重或考虑有耐药菌感染时,开始治疗除Sm+异烟肼(INH)外并用利福平(RFP)或吡嗪酰胺(PZA)治疗。 (2)短程化疗方案:用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强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