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律失常的发展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密切相关。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通过心脏传导系统,按一定的频率、顺序及速度播散,使心脏进行收缩和舒张活动,称为正常窦性心律;如果心脏激动的形成、频率或传导不正常,均可形成心律失常(arrhythmia)。
病因
1.心律失常的解剖生理基础 (1)心肌细胞的生理性能:心肌细胞具有两种:一种是工作心肌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另一种是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接区、房室束(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顷野纤维(图1)。心脏传导系统有形成心脏激动的功能,即自律性。两种心肌细胞均有接受及传播心脏激动的功能,分别称为应激性及传导性。工作心肌细胞在生理情况下无自律性,但在病理条件下,也可形成激动。心肌的自律性、应激性及传导性的改变,均可导致心律失常。 ①自律性:自律性来源于心脏传导系统的起搏细胞,其电生理特性与一般心肌细胞不同,静息电位不稳定,发生自动缓慢除极,一旦达到阈电位,即可发生自...[详细]
发病机制
1.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形成失常: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心律...[详细]
临床表现
1.病史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房室收缩不协调等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视心脏是否正常及心脏代偿功能如何而定。常见的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昏,严重的可发生晕厥、休克、心力衰竭。婴儿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拒食、呕吐、嗜睡等。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患儿常有反复发作的历史。 2.物理诊断 正常窦性心律婴儿100~140次/min,1~6岁80~120次/min,6岁以上60~100次/min。根据心脏听诊及脉搏的节律及频率,可初步做出以下判断: (1)心率快而齐者: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伴1∶1或2∶1房室传导。 ...[详细]
并发症
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
实验室检查
视引发心律失常的病因不同而不同,应常规检查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检查甲状腺功能、肾功能情况;检查血沉、抗“O”、免疫功能和心肌酶谱等等。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首先在心电图各导联中找出一个P波比较明显的导联,测量P-P间隔,决定心房率。观察P波的规律、P波的形态是否正常,P-P间隔是否一致,找出形态异常者、过早发生者、过缓者、窦房阻滞或停搏。其次了解QRS波的规律及形态。QRS时间不宽,形态正常,说明激动起源于房室束分支以上,来自窦房结、心房或交接区,统称为室上性;如QRS增宽,形态奇异,则来自房室束分支以下为室性。测量R-R间隔是否相等,找出过早搏动或逸搏。然后分析P波与QRS波的关系,每一个P波之后,是否均跟随QRS波,P-R间期是否固定。通过以上心电图分析确定主要节律,是窦性心律或异位心律。异位心律应...[详细]
诊断
心律失常主要通过心电图检查来确定诊断,但大部分病例通过病史及物理检查可做出初步诊断。 1.心律失常分类 心律失常可根据生理学基础或解剖学基础进行分类。临床上多用的是两种分类方法相结合,将心律失常按电生理特点分为:①激动起源异常;②传导失常;③激动起源异常伴传导失常。然后再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区域指明心律失常的部位。如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可分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传导阻滞可分为窦房间、房室间、束支或心室内的传导阻滞。 (1)窦性心律失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但激动传导速度在正常范围之外,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节律、窦性静止。 (2)异位节律...[详细]
治疗
1.一般治疗原则 首先要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治疗上方能有的放矢。同一性质的心律失常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而且病情发展的趋势个体差异大,绝不能单纯根据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进行治疗。处理心律失常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心律失常治疗不同,偶发性期前收缩无需治疗,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心力衰竭或发展为心室颤动则需紧急处理。 (2)查明病因和诱因并及时纠正:在明确心律失常性质的同时,应通过病史、体检及其他有关实验室资料的分析,了解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详细]
预后
视病因不同而不同,视心律失常类型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随原发病的治愈,病因的排除心律失常也多得到治愈,如有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并发症者,病死率相对较高。
预防
预防先心病,参见先心病;防治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各种胃肠疾患,参见相关内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风湿热、川畸病、神经系统因素、低温、麻醉与药物中毒等等引起的心律失常,预防措施请参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