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又称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periarteritis nodosa),是一种累及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但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胃肠道和肾脏受累最为常见。病变的严重程度个体间差异很大。结节性多动脉炎还可以合并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根据受累血管大小,分为经典型结节性多动脉炎与微型多发性动脉炎,前者侵犯中等动脉及其分支处,后者累及小动脉及小静脉,特点是中小动脉坏死性、非肉芽肿性血管炎,这是因为血管损伤并非仅累及动脉壁外层,而是可能...[详细]
病因
本病病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病因仍不清楚。另一类是,有一部分结节性多动脉炎(约占1/3)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与乙肝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在逐渐减少。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其他原因可能有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副病毒B19等。但目前都无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因素可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实验动物的血管壁对各种抗原致敏发生内皮下玻璃样坏死。其机理是免疫复合物(IC)在血管壁沉积,它激活补体引起炎症。激活补体成分吸引多形核白细胞在吞噬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同时释放溶酶体酶损伤动脉壁。IC动脉炎的发生发展与IC的持续存在、大小及遗传素质有关。病毒在血...[详细]
发病机制
1.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血管损伤的机制目前也并不十分清楚。部分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乙肝病毒抗原诱导的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和活化中性粒细胞引起局部的血管炎症损伤。 (1)细胞因子在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外周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等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它们能诱导黏附分子(LFA-1、ICAM-1和ELAM-1)的表达,从而使中性粒细胞易与血管内皮细胞接触,以及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另外,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血清中常可检测到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抗体依...[详细]
临床表现
由于本病侵及血管的部位和性质不同,故临床表现变幻莫测,可逐渐或骤然起病。典型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明显等全身表现,同时伴不同脏器损害的症状。 1.皮肤表现 皮损发生率为20%~25%,典型的有皮下红斑结节、溃疡、坏疽、蔓形青紫(lividoracemosa)和网状青紫(livido reticularis)、荨麻疹。皮下结节是本病的典型特征,直径1~2cm,沿血管壁成串或线状反复出现,急性期有触痛及红斑。结节多见于下肢,是由于小动脉瘤栓塞或过度纤维化所致。新近皮肤损害部位活检可见真皮和皮下组织有特征性的动脉炎改变。 2.消化系统 腹痛是常见的消化系统征象,发生率1...[详细]
并发症
高血压在本病中比其他血管炎发生率高,多为高肾素性高血压,高血压是肾动脉炎和肾小球肾炎的后果,部分可呈严重高血压或恶性高血压。腰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剧烈时牵连腹部发生腹痛。肾动脉炎所引起的肾梗死和血管瘤破裂可并发肾小球皮质缺血坏死,严重者并发肾衰竭死亡。
实验室检查
结节性多动脉炎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并无特异性。血常规检查可见有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高,血小板数目多无明显变化。尿液检查可见有尿蛋白,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也可出现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及蜡样管型等。肾功能异常时可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等。 另外还常表现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加,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增多,总补体及补体C3水平下降等。低补体血症一般见于继发性多动脉炎患者。类风湿因子可阳性且常常同时伴有冷球蛋白血症。抗核抗体不如类风湿因子常见,且常为低滴度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一般为阴性。 约有7%~54%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血管造影常发现有肾脏、肝脏、肠系膜及其他内脏器官的中等大小动脉有微小动脉瘤形成和节段性狭窄。微小动脉瘤形成虽不是结节性多动脉炎的特征性改变,但很常见。相反,动脉瘤很少见于抗中性粒细胞相关性血管炎(韦格纳肉芽肿病、Churg-Strauss综合征和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在其他检查无异常发现时,血管造影是一有用的诊断工具。结节性多动脉炎的内脏血管造影显示有节段性狭窄和动脉瘤形成(图5)。

诊断
1.结节性多动脉炎初发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早期不易确诊。大多数患者有全身性表现如乏力、发热和体重下降等。如同时有皮肤损害,周围神经病以及肾脏病变等多系统受累则高度提示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诊断。风湿性多肌痛综合征或大关节受累的寡关节炎也可能是结节性多动脉炎早期的临床表现。提示结节性多动脉炎诊断的一些关键的临床表现为: (1)全身性表现:发热,寒战,疲乏,体重下降,周身不适。 (2)关节痛或肌痛。 (3)多器官受累,包括。 ①皮肤损害(紫癜,网状表斑,坏死性损伤,肢端坏死)。 ②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单神经炎)。 ③尿沉渣异常,高血压。 ...[详细]
预后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预后取决于是否有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及病变的严重程度。未经治疗的结节性多动脉炎的预后相当差,其5年生存率小于15%。单用激素治疗5年存活率为48%~57%。近年来由于激素及细胞毒药物的联合应用,生存率有明显的提高。大多数的研究表明5年生存率在50%~80%之间。Lhote F等报告41例有乙型肝炎感染的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用激素加抗病毒及血浆交换治疗后10年的存活率为83%(图6)。多数患者死亡发生于疾病的第1年。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诊断不及时导致血管炎病变本身未能得到控制,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引起的严重感染。 一般认为,如果患者的年龄在5...[详细]
预防
1.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发生过敏反应。尤其对高敏体质人群。更应注意避免各种致敏因素。 2.对乙肝感染或患者,应积极对症治疗。对高危人群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以预防引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