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Reiter于1916年首次描述一个骑兵军官,继细菌性痢疾之后出现多关节炎,一周后又出现尿道炎和结膜炎并发症,并伴有腹泻血便。即关节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1942年,Bauer和Engleman将上述三联症,命名为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RS)。温伯格(Weinberger)1962证明了本病并非“淋病性关节炎”,而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之为赖特综合征。1969年Aho等提出了反应性关节炎的命名,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但目前仍使用赖特综合征这一名称。1973年发现赖特综合征有遗传易感性,80%的患者表达HLA-B27,而一般人群中HLA-B27的出现率是6%。有...[详细]
病因
本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感染、免疫异常和遗传有关。由于本病可见于集体生活环境的人群,而且起病很急,先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用抗生素治疗似有效,33%~47%的病人尿培养沙眼衣原体阳性,所以长期以来认为衣原体、螺旋体、痢疾杆菌、第4性病菌、支原体、乙型肝炎病毒、疱疹病毒等为其感染性病因,但均未得到证实。相反,根据高γ球蛋白血症,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等推测,体内免疫反应相关的炎症机制对本病起决定性作用。另外,在病人血内查到抗前列腺抗体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群体,从而提示体内炎症是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据报告,本病在英国、美国多发生于性生活后,而在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多发生在细菌性痢疾之...[详细]
发病机制
1.从我国报告的病例来看,多数发生在菌痢之后。本病病人HLA-B27抗原阳性率可高达75%~96%。虽然不是所有的HLA-B27阳性者经某些感染因素可引发本病,有些病人HLA-B27为阴性,但这一组织抗原在本病发病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HLA-B27阳性的中性粒细胞代谢特别活跃,或许增加了炎症反应。另一可能的因素是经微生物作用和HLA-B27特定的肽链片递呈给T辅助细胞,导致细胞毒淋巴细胞识别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异常。总之,本病主要是携带易感基因HLA-B327者,受某种病原体感染之后,体内免疫调控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从标志细胞免疫试验低下来看,细胞免疫失调也是引起本病发病的...[详细]
临床表现
反应性关节炎的典型特征是主要累及下肢的非对称性少关节炎。膝、踝、跖趾关节最常受累,但也可见到上肢关节受累。肌腱端病,表现为跟腱炎或足底筋膜炎。足跟痛是特征性的,因而往往提示有脊柱关节病。尽管在急性期影像学上,可见的骶髂关节炎,仅占28%,但背痛并不少见。在关节炎存在时,某些较特异的关节外表现常能提供主要的诊断线索。但如果关节外表现短暂而又无关节症状的患者,则诊断较困难。男性的尿道炎可表现为排尿困难和尿道分泌物。而女性的宫颈炎一般无症状。结膜炎可能会有轻微或明显的局限性烧灼感;葡萄膜炎常伴随疼痛和畏光,甚至有时视力丧失。皮肤黏膜受累可引起环状龟头炎、皮肤角化过度、痛性或无痛性口腔黏膜溃疡,具有这...[详细]
并发症
IgA肾病、肾淀粉样变性、脑神经和周围神经病、血栓性静脉炎、紫癜和网状青斑等并发症少见。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首先需要确定有无特殊的细菌感染,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对衣原体诱发的赖特综合征有用,因此应对每个赖特综合征的患者行衣原体检查。沙眼衣原体属专性细胞内生长,而在人工培养液中不能生长,目前的培养技术亦不可靠。可对尿道口拭子和取宫颈刷洗细胞行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和酶联免疫试验,最好能以DNA探针查衣原体核糖体RNA。当肠道症状不明显或较轻微时,大便培养对确定诱发疾病的微生物感染有帮助,能为可疑的反应性关节炎提供诊断依据。 急性期可有中度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很常见,但当疾病缓解时又可缓慢恢复正常。慢性病例可出现轻度正细胞性贫血。抗核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多阴性。和其他急性...[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放射学检查受累关节的软组织肿胀明显,但即使在慢性病人其骨密度也多正常。关节的X线异常在初发症状几个月以后才会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常见于足小关节,伴边缘不清和绒毛状骨膜炎。沿着掌指、跖趾和指趾体部可出现线形骨膜炎;沿着肌腱附着于骨的部位,如跟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等处可见到边界不清的骨刺。 10%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出现骶髂关节炎。非对称性少关节炎患者出现骶髂关节炎进一步提示赖特综合征的诊断。慢性赖特综合征患者最终约有70%出现单侧(早期)或双侧(晚期)骶髂关节异常。非对称性的椎旁逗号样骨化是赖特综合征和银屑病关节炎独特的影像学发现,多累及下3个胸椎和上3个腰椎。椎体方形变不常见。寰枢关节...[详细]
诊断
典型的关节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和结膜炎三联征确诊并不困难。对于血清阴性、非对称性寡关节炎患者,尤其是青年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虽然存在前驱感染对诊断非常重要,但因常呈隐匿经过,容易被医生及病人自己忽视。而足跟痛及其他肌腱端病的症状、指/趾炎、各种形式的黏膜病变都增加了本病的可能性。对非典型病例可诊断为分类未定的脊柱关节病。1996年Kingley与Sieper 提出了反应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 1.典型外周关节炎 下肢为主的非对称性寡关节炎。 2.前驱感染的证据 如果4周前有临床典型的腹泻或尿道炎,实验室证据可有可无。如果缺乏感染的临床证据,必须有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详细]
治疗
非甾类抗炎药是治疗关节症状的最常用药物。吲哚美辛(消炎痛栓)每晚100mg塞肛,常常有效,但剂量增加常见头痛、头重脚轻和腹痛等副作用。卧床休息有时有效,但应避免应用关节夹板以免引起纤维强直和肌肉萎缩。当最严重的症状缓解后,应尽早开始行关节功能锻炼。足底筋膜或跟腱滑囊引起的疼痛和压痛应局部注射皮质激素治疗,使踝关节早日活动以避免跟腱变短和纤维强直。必须注意避免直接跟腱内注射,这样会引起跟腱断裂。关节内注射可以暂时缓解膝关节和其他关节的肿胀。外用皮质激素和角质溶解剂对溢脓性皮肤角化症有用。口腔损害能自发缓解,因而无需特殊治疗。 其他非甾类抗炎药如双氯酚酸、萘普生等也常有效。对应用非甾类药...[详细]
预后
赖特综合征的自然病程各种各样,可能与感染的特殊微生物和宿主因素包括HLA-B27阳性有关。大部分患者的关节炎持续数周或半年。少数患者仅有1次自限性关节炎发作,但15%~50%患者反复发作。最近有证据说明滑膜改变不显著的衣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关节炎反复发作的原因。据报道出现足跟痛提示预后不良。大约有20%的患者出现外周或中轴关节炎而被迫改变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