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s,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发生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目前CIN已被国内外病理学者和妇科肿瘤学者所接受。 1.宫颈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是指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绝大部分被不同程度的异型细胞所替代。已被公认为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宫颈不典型增生,可发生于宫颈外口附近的移行区或宫颈管内膜。曾有不同的名称,如间变(anaplasia)、核异常(dyska...[详细]
病因
1.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近年来随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下生殖道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HPV感染与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联。HPV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性传播疾病是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有致癌性。HPV根据其致癌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HPV16,18,45,56为高危型,HPV31,33,35等11种为中危型,HPV6,11,26等8种为低危型。CINⅠ及亚临床HPV感染常为HPV6,11型,CINⅢ80%为HPV16型感染。 子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其细胞内染色体常伴有HPV基因的整合,从而启动E1、E2...[详细]
发病机制
1.宫颈不典型增生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细胞既具有异型性,又保持分化能力。镜下特点为:①细胞核增大、深染,大小形态不一;②染色质增多、粗大;③核浆比例增大;④核分裂增多;⑤细胞极性紊乱至消失。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及上皮累及范围,宫颈不典型增生又分为轻、中、重三度(或三级)。 (1)轻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Ⅰ级):细胞异型性轻,异常增生的细胞仅限于上皮层的下1/3,中、表层细胞正常。 (2)中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Ⅱ级):细胞异型性明显,异常增生的细胞限于上皮层的下2/3,未累及表层。 (3)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称Ⅲ级):细胞异型性显著,异常增生的细胞占据上皮内2/3以上或...[详细]
临床表现
CIN一般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正常宫颈也占相当比例(10%~50%),故单凭肉眼观察无法诊断CIN,见表2。多数文献报道约半数原位癌患者无临床症状。舒仪经(1995)统计172例原位癌,仅5.2%有接触性出血,12.2%有少量的不规则出血,其余无症状。李楠等(2001)统计150例CIN中,白带增多和接触性出血者分别占26.0%和20.7%,无症状者占38.0%。

并发症
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常与浸润癌并存。
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自1941年Papanicloaou和Traut创立用阴道脱落细胞学诊断方法以来,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及多次重复的特点,已成为妇科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及宫颈癌普查中首选的初筛工具。从临床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诊断的正确率:细胞学阳性确诊率虽达95.4%,但不同作者报道的准确率差异很大(67%~92.6%),且有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检出CIN的假阴性为10%~35%,甚至高达50%(Coppleson,1992)。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取材部位:是影响涂片质量的关键,常规在宫颈外口的鳞柱交界处取材,但因...[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阴道镜检查及阴道镜引导下的活检 (1)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诊断子宫颈有无病变的方法,肉眼不能看出的异常上皮及异常毛细血管,通过阴道镜检查可清楚地看到。阴道镜下异常上皮的特征包括: ①细胞和细胞核密度的增加。 ②鳞状上皮轮廓不规则,并伴有特殊的血管变化,表现为点状(punctation)或镶嵌(mosaic)。前者是由于上皮内扭曲或弯曲的毛细血管斜行达表面,后者是由于血管扩张,排列成蜂窝状,内上皮岛分开而成。 ③白色上皮是CIN的第一特征,在上皮表面有一层厚的角化蛋白。 阴道镜检查能进一步帮助发现病变部位,从而指导宫颈部位...[详细]
诊断
由于CIN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检查难以诊断CIN,目前趋于借助多种辅助诊断方法的联合使用,但最后确诊须靠病理检查。宫颈细胞学涂片+宫颈多点活检(碘染、肉眼观察VIA或阴道镜下)+颈管刮术已成为CIN和早期宫颈癌普遍采用的综合早诊方法,近年来早诊技术方面有较大进展。
治疗
1.治疗原则 近代对CIN的治疗策略是趋于保守,原因为:①CIN和早期癌的综合诊断水平提高;②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经历较漫长的时间,有10年左右;③有20%~50%的不典型增生发生逆转或自然消退;④绝大多数CIN病灶局限,保守性治疗一次性治愈率高达90%左右;⑤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100%。但至今国内外对CIN的处理尚存不少争论。 (1)CINⅠ级及宫颈SPI是否治疗,意见不一。CIN自然转归的研究提示级别低的CIN有高的自然逆转率,多数与低危的HPV感染有关,进展为癌的机会极少,近年认为CINⅠ级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对这些最早的癌前病变应采用随诊观察,不予治疗(Jordan,1989...[详细]
预后
Richart曾指出CIN的异型程度越高、累及上皮厚度越深,发展为浸润癌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级别低的CIN逆转到正常的机会越多。CIN有三种转归:①消退(或逆转);②持续不变(或病情稳定);③进展(或癌变)。 1.CIN转归相关因素 (1)HPV型别:有研究提示HPV型别是CIN转归的相关因素(Richart等,1987)。持续高危HPV感染发生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250倍。Campion等(1986)对100例CINⅠ级随诊2年余,高危HPV 16,18型阳性者,56%进展为CIN Ⅲ级,而低危HPV6型阳性者,仅20%有进展。 (2)CIN程度:随CIN级别...[详细]
预防
有些学者认为不需特殊治疗,可随访观察,因为低的HPV感染而致的阴道镜下所见的轻度病灶,其恶变的机会较小。有些认为应进行治疗,因为少部分CINⅠ为高危型HPV感染,其有赘生性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