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输卵管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的输卵管发生的炎症。生殖器结核中输卵管是主要受侵器官,占85%~95%。青春期前感染结核者很少导致生殖器道感染。
病因
内生殖器结核一般认为是继发感染,盆腔脏器受累后病变可以向邻近器官直接蔓延,首先侵犯输卵管。输卵管黏膜的构造有利于结核杆菌潜伏,结核杆菌可在局部隐伏1~10年甚至更长,一旦机体免疫力低下,可重新激活而发病。输卵管结核多为双侧性,双侧输卵管可能同时或先后受到感染。由于本病病程缓慢,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发病机制
输卵管结核的主要病原体是人型结核杆菌,仅有5%病原菌为牛型结核杆菌。输卵管结核常累及双侧输卵管,结核感染时伞端不闭锁,易与化脓性输卵管炎伞端闭锁区别。 1.渗出型输卵管结核,输卵管增大如拳头,内含干酪样物,表面少或无粘连,易扭转,有时伴草黄色腹水。 2.增殖粘连型输卵管结核,比较多见,输卵管稍增大,管壁肥厚,表面多个粟粒结节,周围紧密粘连,有干酪样的物质。伞端张开,有时见包裹性积液。
临床表现
输卵管结核在育龄妇女居多,多表现为不孕、轻微下腹疼痛、全身状况不良,如低热、消瘦、乏力。月经失调是常见症状,初期因子宫内膜充血及溃疡,多有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当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后出现月经稀少甚至闭经。部分患者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 如伴腹膜结核,腹部检查可有揉面感;如伴腹水可叩出移动性浊音,如为局限性腹水则可扪及囊性包块。妇科检查附件区增厚或存在大小不等的包块,包块可为实质性、囊性或囊实性。若累及盆腔可扪及大片硬化组织,习称“冰冻骨盆”。 渗出型输卵管结核直径较大,可达10~15cm,内含干酪样物质。其表面部分粘连或很少粘连,如发生继发感染则腹痛较剧,输卵管内容物类似脓...[详细]
并发症
输卵管周围常发生紧密粘连和不孕。
实验室检查
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淋巴细胞增多,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说明体内曾有结核感染,若为强阳性说明目前仍有活动性病灶,但不能说明病灶部位。若为阴性提示不曾有过结核感染。上述化验检查均属非特异性,只能作为诊断参考。有条件可取腹水、阴道薄膜采集月经血、子宫腔吸出物、子宫内膜刮出物、宫颈活组织作结核菌培养,其培养阳性率与检查时间及次数多少有密切关系。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摄片,胸腹及盆腔拍片,必要时作消化道、泌尿系统检查以发现原发病灶。胃肠道造影有助于结核性包裹性囊肿的诊断。腹部平片,如发现盆腔有孤立的钙化点,则提示有结核病灶;必要时行消化道或泌尿系统X线检查以便发现原发病灶。盆腔X线摄片可发现孤立钙化点,提示曾有盆腔淋巴结结核病灶。 2.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见到输卵管管腔有多个狭窄部分,呈典型的串珠状或显示管腔细小而僵直,相当于输卵管部位可见钙化灶。当病变累及子宫内膜或盆腔其他部位时,可见宫腔形态改变,狭窄,边缘呈锯齿状,盆腔、淋巴结、卵巢等部位钙化点。该检查对诊断生殖器结核帮助较大,但可将输卵管管腔中的干酪样物质及结核菌带到腹腔,故造影...[详细]
诊断
详细询问家族史及既往史,38%病人既往有其他系统结核病史,20%病人有家族结核病史,故未婚女青年有盆腔炎,已婚妇女有原发不育伴月经稀少或闭经及异常子宫出血,下腹隐痛,腰疼,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者,结合试验室检查可以诊断。
治疗
1.抗结核治疗 抗结核治疗用药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使用方法有长程标准治疗和短程治疗。 长程标准治疗:采用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三联治疗,疗程1.5~2年,病变可吸收,处于稳定,而达到不再复发的治愈标准,但因疗程长,部分病人由于症状消失,而不愿坚持用药,治疗不正规,常是诱发耐药的原因,最终治疗不彻底。治疗方案为开始1个月每天用链霉素,异烟肼及对氨基水杨酸钠,以后10个月用异烟肼及对氨基水杨酸钠,或选用2个月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3个月每周用链霉素2次,每天用异烟肼及对氨基水杨酸钠,7个月用异烟肼及对氨基水杨酸钠。 短程疗法...[详细]
预后
内生殖器结核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抗结核治疗,对健康预后确实很好,而对不孕而言则较差。由于结核菌对输卵管的破坏较严重,应用足量的抗结核药物后获得妊娠的机会较少,如需要生育可采用人工助孕技术。
预防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全程治疗、做好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