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可引起人、猿、马、猪、羊、狗等感染。实验发现可引起动物致癌;未证实其可致人类肿瘤,但可引起人类多种感染性疾病。
病因
目前发现腺病毒有6个亚型(A~F)和47个不同的血清型(按中和试验分型)。已知约20余种亚型可感染人类。病毒为直径70~80nm的20面体衣壳,内核含双股DNA。对热和酸不稳定。由于不含脂质,对胆盐等脂质溶解剂抵抗力强,故能在肠道中存活。不同亚型可引起不同感染,见表1。

发病机制
呼吸道病毒侵入人的呼吸道表面的纤毛上皮细胞后,在其内复制和扩散并直接引起受染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病变或产生全身毒血症状。某些病毒感染的组织损伤可能由机体免疫反应所介导,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对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直接破坏最轻,但能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疾病;最易罹患的年龄正是母传抗体水平最高的阶段;接种疫苗后反而使自然感染者的病情加重等均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理改变有鼻、咽、喉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与单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可查见包涵体。病变程度与病毒种类、型别和感染部位有关。轻者数天后上皮细胞可再生而恢复正常。如病变累及细支气管,可发生...[详细]
临床表现
潜伏期4~5天。 1.儿童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1)呼吸道感染:鼻炎为婴儿腺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这个年龄组中偶可引起暴发性支气管炎和肺炎,部分病儿发生百日咳综合征。 (2)咽结膜炎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APC fever):腺病毒3、7型引起为多,夏季可发生小流行,与游泳池水传播有关。发病急,发热38℃以上,出现咽炎、鼻炎、眼结膜炎及颈淋巴结炎。球结膜及睑结膜可见颗粒状突起、红肿,常为单侧,双侧者常为一侧较重。症状延续1~2周,无后遗症。一般不伴支气管炎及肺炎。 (3)出血性膀胱炎(hemorrhagic ...[详细]
并发症
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免疫缺陷者,可被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合并肺炎者,X线胸片单侧或双侧有片状浸润,可有少量胸腔积液。
诊断
除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外,确诊需要依靠实验诊断。 1.快速诊断法 取咽部脱落细胞涂片,用多价腺病毒荧光免疫血清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可见脱落细胞核内有明亮荧光即为阳性。 2.病毒分离 按临床不同病型取咽分泌物、痰、结膜刮取物及新鲜尿液,接种于传代的单层人上皮细胞,经2~7天可查出典型的细胞病变。以血凝试验定群,以中和试验定型。 3.血清学检查 采取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测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与血凝抑制抗体,若有4倍增长可确诊。补体结合抗体为群特异抗体,中和抗体与血凝抑制抗体为型特异抗体。在感染一周后抗体效价上升,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一年效价下降...[详细]
治疗
主要是对症施治,防治继发感染,对重症可应用干扰素α治疗,罕见死亡。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死亡罕见。
预防
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预防有效。由于腺病毒有致癌性,且与猴病毒SV40联合可产生致癌性更强的杂交体病毒,因此难以推广应用。国外报道有用DNA的衣壳成分为疫苗或用肠用胶丸口服疫苗(4型及7型腺病毒)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