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下腰椎不稳症既是一种独立性疾患,又是许多腰椎疾患的一个症状,或称之临床表现之一。 下腰椎不稳所致的腰痛是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国外文献报道,在西方国家约有50%的成年人曾患腰痛,其中约半数需要就诊。自Mixt和Bar(1934)首次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来的大半个世纪里,人们对腰痛的认识越来越完善、深刻和丰富,特别是因退行性变所致的腰椎疾病已逐渐被认识,并且确定了较为完善的诊治手段。临床观察表明:至少30%的腰痛患者的症状与腰椎不稳有直接关系,其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病因
病因大多为退变所致。
发病机制
1.概述 由于髓核内含水率高达9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具有良好的弹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含水率逐年降低,并随着含水量减少而使椎间高度下降,以致由于此种回退而引起腰椎不稳。一般认为,腰椎不稳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的早期表现之一,而外伤与劳损等与退变又具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小关节面、关节囊以及椎间盘的软骨盘最容易受到损伤,使软骨纤维化、厚度减小和骨质致密化。损伤程度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显微骨折(microfracture),且大多见于软骨下方。与此同时,滑膜可出现急性炎性反应,有液体渗出,渐而滑膜增厚,并可导致关节周围的纤维化。如损伤相对较轻,可通过组织修复而很快恢复。反复的损伤累积或...[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轻者症状多不明显,重者则呈现脊椎滑脱症表现,但因其不伴椎弓峡部崩裂,故称之为“假性脊椎滑脱”。其中,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是腰椎不稳的主要症状,其特点是: (1)一般症状: ①腰部酸、胀及无力:除主诉下腰部酸、胀及无力外,患者感觉其腰部似“折断”,尤以站立过久后更为明显。 ②惧站立,喜依托:由于腰椎椎节间的松弛,患者多不愿长久站立,或是在站立时将身体依靠在现场可以借用依托之处,以减轻腰部的负荷。 ③可有急性发作:患者原来可有慢性腰痛史,发作时常有明显的外伤诱因。可有或无神经症状。 ④拒负重:因腰椎不稳,且多伴有腰肌萎缩,因此...[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假性脊椎滑脱症及腰椎交锁现象。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 (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 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详细]
诊断
本病的诊断标准意见不一,作者认为以下几点具有重要意义: 1.腰部交锁征 由于腰椎不稳症常与其他腰椎疾病同时存在,因此,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且多无特异性,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腰痛较难区别,有时甚至毫无症状。当有反复急性发作且持续时间短暂的剧烈腰痛时,即应想到腰椎不稳的可能。腰部的不稳交锁现象对于本病的诊断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应重视。 2.平卧后症状消失 若患者处于活动状态时症状出现,检查时亦可有阳性所见,但平卧稍许休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则此种动力性改变具有诊断意义。 3.动力性摄片阳性所见 在动力性摄片的同时,测量椎体间的相对移位,不仅可对腰椎不稳作...[详细]
治疗
1.非手术疗法 对于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治疗,一般首先选择非手术疗法,其内容包括: (1)避免腰部的旋转活动,以减少对不稳节段的剪力。 (2)减肥,防止过剩体重局限在腹部,以减少对脊柱前凸的拉力。 (3)使用腰围制动,减少对不稳节段的压力。 (4)训练和鼓励患者持久地进行腹背肌功能练习,以强有力的腰背肌恢复不稳定节段的稳定性。 如果非手术疗法不能奏效,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疗法 (1)概述:稳定腰椎的手术有后路和前路之分,过去多做后路手术,如横突植骨融合术、小关节植骨融合术、“H”形骨块椎板植骨术以及用机械棒固定手术等...[详细]
预后
下腰椎不稳定,早期诊断、治疗,牢固内固定,特别是界面固定装置的应用,预后能收到比较满意效果。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