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临床上此种畸形十分多见,在普查人口中占5%~29%.其中多发于第1和第2骶椎与第5腰椎处。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单纯骨性裂隙者称为隐性脊柱裂,最为多见;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则为显性脊柱裂,占1‰~2‰,后者在治疗上相当困难,且多属神经外科范畴。
病因
胚胎期第3周时,两侧的神经襞向背侧中线融合,构成神经管,其从中部开始(相当于胸段)再向上、下两端发展,于第4周时闭合。 神经管形成后即逐渐与表皮分离,并移向深部。渐而在该管的头端形成脑泡,其余部位则发育成脊髓。 于胚胎第3个月时,由两侧的中胚叶形成脊柱成分,并呈环形包绕神经管而构成椎管。此时,如果神经管不闭合,则椎弓根也无法闭合而保持开放状态,并可发展形成脊髓脊膜膨出。 脊柱裂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凡影响受精与妊娠的各种异常因素均有可能促成此种畸形的形成。 开始时,脊髓与椎管等长,第3个月后因脊髓的生长速度慢于脊柱的生长速度而使脊髓末端的位置逐渐...[详细]
发病机制
无相关资料。
临床表现
一般将脊柱裂分为显性脊柱裂与隐性脊柱裂2种。 1.显性脊柱裂 为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疾患,视伴发脊髓组织受累程度不同而在临床上症状差异十分悬殊。其虽可见于头及鼻根部,但90%以上发生于腰骶处。 (1)脊膜膨出型:以腰部和腰骶部为多见。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脊膜通过缺损的椎板向外膨出达到皮下,形成背部正中囊肿样肿块。其内容除少数神经根组织外,主要为脑脊液充盈,因此透光试验阳性,压之有波动感,重压时出现根性症状。增加腹压或幼儿啼泣时,此囊性物张力增加。其皮肤表面色泽多正常;少数变薄、脆硬,并与硬脊膜粘连(图1,2)。 (2)脊膜脊髓膨出型:较前者少见。除脊膜膨出外...[详细]
并发症
显性脊柱裂,可以并发双下肢弛缓性瘫痪及大小便失禁。
实验室检查
无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正、侧位X线片能显示脊柱裂及浮棘,显性脊柱裂之膨出形亦可显示。
诊断
1.显性脊柱裂 由于患儿体表上的畸形,早期即为家人或助产士所发现。视脊膜、脊髓等膨出的程度,脊髓有无发育不全,以及早期在处理上是否合理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可出现轻重差别悬殊的主诉与体征。神经组织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双下肢弛缓性瘫痪及两便失禁等,而单纯脊膜膨出者则可能无任何主诉。 本病的诊断不难,可根据后背中线囊肿、其随哭声而饱胀、伴或不伴神经症状等而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2.隐性脊柱裂 (1)80%以上的病例临床上并无任何主诉,亦无体征可见,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2)浮棘者:因腰骶部后结构发育不良,易出现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症状,压迫局部可有痛感或...[详细]
治疗
1.显性脊柱裂 (1)单纯脊膜膨出或神经症状轻微的类型:应尽早施术。如因全身情况等原因推迟施术时,应对局部加以保护,尤其是对脊髓外露者,应防止感染(图7)。 (2)手术原则:是将后突的脊髓或神经根放归椎管(先分离松解四周的粘连),之后切除多余的硬膜囊及修补椎板缺损处(植骨等)。 (3)因脊髓神经发育不全所引起的下肢症状:可在修补术后选择相应的矫形术或矫形支具治疗,亦可同时进行。 2.隐性脊柱裂 (1)一般病例:99%以上的病例勿需治疗,但应进行医学知识普及教育,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状态。 (2)症状轻微者:应强调腰背肌(...[详细]
预后
显示脊柱裂脑脊膜膨出囊内常有神经根及脊髓受压,因此可有运动及感觉方面障碍,预后欠佳。而隐性脊柱裂,一般预后较好。
预防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