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elderly,ARF)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急骤丧失,如果经过适当处理有可能使其逆转。近年来,随着透析、静脉高营养、抗生素等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ARF的治疗已有了明显的改观。然而,其病死率却仍持续高达50%~70%,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为老年病人在ARF。病人中所占比例增高以及老年病人接受复杂外科手术者增多。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者中,凡有肾衰者病死率显著增高。因此,近年来,老年人的ARF愈来愈为人们关注。
病因
ARF可发生于各科疾病的过程中,其病因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肾血流量急剧下降(肾前性ARF,prerenal ARF)、各种肾疾病(肾实质性ARF,intrinsic ARF)和尿路梗阻(肾后性ARF,postrenal ARF)三大类(图1)。临床上最常见的ARF类型是由于肾缺血和(或)肾毒性损害导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有时可有不同类型同时存在。引起肾毒性ATN的常见药物参见表1。本章将重点阐述ATN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详细]
发病机制
ARF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是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肾毒素或肾缺血-再灌注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以及上皮细胞脱落、管型形成导致肾小管腔阻塞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ARF时肾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图2所示。肾内、肾小球内血流动力学异常是ATN的始动因素,其主要特点是肾血浆流量下降、肾内血流的重新分布,表现为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和肾髓质充血。导致肾内血管阻力增高的主要因素是内皮源性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与舒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的产生及作用平衡失调。肾交感神经兴奋、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前列腺素类物质等可能也部分参与其调节过程。肾小管管球反馈功能失调可加重肾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详细]
临床表现
ARF病人起病的初始症状与其病因有关。病人大多起病急骤,常首先出现尿量改变及氮质血症,逐渐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各种并发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表现,包括早期出现消化系统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者常见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甚至可出现意识淡漠、嗜睡或意识障碍。部分病人还可因创伤、出血、溶血或严重感染而出现贫血。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程,典型的缺血性ARF通常可分为少尿或无尿期(oliguric or anuric phase)、多尿期(polyuric phase)和恢复期(recovery phase)3个阶段。①少尿(或无尿)期:尿量少于40...[详细]
并发症
主要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 用于了解有无贫血及其程度,结合红细胞形态、网织红细胞等,可辅助急、慢性肾衰的鉴别和病因诊断。 2.尿液检查 对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判断分型极为重要,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除常规检查外,尿诊断指数(表5中的4~8项)常可用于鉴别肾前性氮质血症与ATN(表5)。尿诊断指数中以钠排泄分数最敏感,阳性率高达98%;尿钠排出量的阳性率亦可高达90%以上。应用利尿剂或高渗药物后影响上述指标的准确性,故应在用药前进行检测。 3.肾功能及生化指标检查 根据血肌酐、尿素氮、血清钾和血HCO3的变化可判断ARF的程度和鉴别是否存在高分解状态(表3)。此外,尚可发现低血钠、...[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临床表现典型的ATN病人一般无须做肾活检。对于临床表现符合ATN,但少尿期超过2周或ARF病因不明,且肾功能3~6周仍不能恢复者,可能存在其他导致ARF的严重肾实质疾病(图4),均应尽早进行肾活检,以便尽早明确病因诊断。由于ARF病人穿刺后的肉眼血尿、肾周围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一般病例,故应做好肾穿刺前的准备工作(表6),慎重选择检查时机。...[详细]
诊断
根据原发病因、急骤出现的进行性氮质血症伴少尿,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无尿者应首先除外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对病史和既往史不明确而急性起病的氮质血症病人,可遵循图4的思路程序进行鉴别诊断。确定为肾实质性ARF者应鉴别其损伤部位是否累及肾小球、肾血管或肾间质。确诊为ATN者,还应进一步分析其是否是少尿型或存在高分解状态(表3)以及有无并发症,以期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治疗
1.少尿期治疗 少尿期的治疗重点在于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营养支持、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合并症。 (1)治疗原发基础病因。 (2)营养疗法:尽可能通过胃肠道补充营养。早期应严格控制蛋白质入量,优质蛋白质0.6g/(kg·d),适度补充氨基酸或葡萄糖液,以保证每天每公斤体重126~188kJ(35~45kcal)热量。对伴有高分解状态的病人应加强营养支持,蛋白质入量可增加至1.0g/(kg·d),并可酌情予以胃肠道、静脉补充或全静脉营养补液。 (3)维持水、钠平衡:应严格计算24h液体出入量。补液时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具体计算如表7所示。透析治疗的病...[详细]
预后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病死率高达50%左右。影响预后的因素为:①原发性疾病;②患者年龄及原有慢性疾病存在;③肾功能减退的严重程度;④是否早期诊断和早期透析治疗;⑤是否存在并发症和多脏器衰竭等。随着透析疗法的不断进步和早期预防性透析的开展,直接死于急性肾衰者已较少,其主要死因为原发病和并发症,尤其是多脏器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病人的远期预后大多良好,肾功能可恢复正常而存活。仅5%以下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见于老年患者、原有肾疾病、病变严重而治疗不及时者。
预防
目前尚不能做到有把握地防止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但在易感人群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对防止其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控制原发病或致病因素(如缺血、创伤和感染等)、在易感人群中合理应用各类药物和造影剂,及时解除血管病变等。密切监测易感人群肾功能、尿量及尿酶等指标的变化,早期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并予以及时处理,有助于预防ATN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