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膀胱腺癌是指在整个肿瘤内有腺体样结构。膀胱腺癌又称膀胱胶样癌、膀胱黏液腺癌或膀胱印戒细胞癌。包括原发性膀胱腺癌、脐尿管腺癌和转移性腺癌,其中主要为原发性膀胱腺癌,占膀胱癌的0.9%~2%。
病因
化学致癌物诱发膀胱癌已得到证实,但也有许多膀胱癌患者无化学致癌物接触史,目前较普遍的观点是:病毒或某些化学致癌物作用于人体的原癌基因,使其激活成为癌基因。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长期接触芳香族类物质的工种,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等,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增高。1954年前有学者统计。在接触苯胺的工人中,膀胱癌的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30倍。联苯胺(benzidine)、4,4-二氨基双联苯(4,4-diaminobiphenyl)、4-氧基双联苯(4-aminobiphenyl)、β-萘胺(β-naphthylamine)等均被认为是较肯定的外来化学性致癌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体内。经肝脏代谢后,由肾脏排泄入...[详细]
发病机制
腺癌占原发性膀胱癌2%以下,分3类:原发性膀胱腺癌,脐尿管癌和转移性腺癌。腺癌也可发生在肠管代尿道通道,扩大膀胱等。原发性膀胱腺癌好发于膀胱底部(三角区、颈部、侧壁),膀胱顶部。腺癌在膀胱外翻中发病率最高,肠道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如印戒细胞癌,胶样癌,在膀胱中均可发生。腺癌可能是乳头状或实体的。多数腺癌分化较差且有浸润,脐尿管癌极为罕见,多为腺癌起于膀胱外壁,且向膀胱浸润,脐尿管癌可扩散膀胱周围间隙。脐部可出现血性或黏液分泌物或黏液囊肿,若累及膀胱腔,尿中则可出现黏液。转移性腺癌主要来源于直肠、胃、乳房、前列腺和卵巢。
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症状为肉眼血尿。其次是尿路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不适等;部分患者有黏液尿,黏液量不等,黏液稠厚者也可阻塞尿道而发生尿潴留,这是膀胱腺癌的特点之一。 2.起源于膀胱顶部脐尿管的腺癌,位置隐匿,多无症状,但部分患者可于下腹部触及肿块。晚期可出现浸润及转移症状。
并发症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实验室检查
尿混浊、黏液量多。尿中黏液样物、坏死脱落物查肿瘤细胞,阳性率较高。
其他辅助检查
1.CT检查 肿瘤基底宽,向膀胱壁内外生长的实性肿块。 2.膀胱镜检查 原发性腺癌多见于膀胱底部,包括膀胱三角区和相邻侧壁以及膀胱顶部,也可发生于膀胱任何部位。膀胱腺癌可呈乳头样、息肉样或结节状,也可呈扁平、溃疡型。瘤组织常较软并有黏液。常见出血、坏死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而致肌层肥厚,类似皮革样。 3.膀胱造影 特别是头低位摄片,不仅可以发现膀胱内的充盈缺损,还可能见到膀胱外的肿块压迹,此征象多见于脐尿管腺癌。
诊断
根据膀胱腺癌的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但早期膀胱腺癌的诊断并不容易,要注意病史的特点与有关的辅助检查相结合综合判断,争取早期诊断。 原发性膀胱腺癌的诊断标准:①肿瘤多发生在膀胱的侧壁和底部;②常伴有腺性或囊性膀胱炎;③癌与正常膀胱上皮间有移行病变;④无其他原发癌。 脐尿管腺癌的诊断标准:①肿瘤位于膀胱顶部或前壁;②无囊性或腺性膀胱炎;③肿瘤始于脐尿管的膀胱壁内段,浸润肌层或更深,而膀胱黏膜常完整或有溃疡;④肿瘤与周围或表面分界清楚,但有分支伸向膀胱间隙;⑤有脐尿管残余发现;⑥扪及耻骨上包块;⑦全身无其他原发癌。
治疗
1.膀胱腺癌治疗首选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一般不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 2.对局限于膀胱顶部、侧壁和前壁的小的肿瘤,可考虑行膀胱部分切除,切缘应距肿瘤3cm以上。小的分化好的脐尿管癌也可选择膀胱部分切除术。 3.膀胱腺癌对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辅助疗法有一定疗效。
预后
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33%。其原因为:①诊断时已为晚期;②肿瘤多深部浸润且转移早;③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极易转移;④术前未能确诊为腺癌,致手术切除不彻底;⑤化疗、放疗均不敏感。
预防
膀胱癌的预防有5个方面:①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如已经肯定在外来致癌因素中,染料、橡胶、皮革等工种能引起膀胱癌的发生,吸烟和服用某些药物,膀胱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就要求改善染料、橡胶、皮革等工业的生产条件,提倡禁止吸烟,避免大量、长期服用可致膀胱癌的药物。②高度重视血尿患者的密切随访,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男性不明原因的肉眼血尿,原则上要采取严格正规的诊断检查,进行膀胱肿瘤的筛选,包括膀胱镜检查。③开展群众性普查工作,尤其对高发人群的普查。④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包括提高无创伤性检查、早期确诊膀胱肿瘤的准确率和研制防止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⑤开展肿瘤的宣教工作,普及有关的医学知识,提高群众对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