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肾结石(calculus of kidney)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而且肾结石比其他任何部位结石更易直接损伤肾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病因
肾结石的形成过程是某些因素造成尿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并在局部生长、聚集,最终形成结石。在这一过程中,尿晶体物质过饱和状态的形成和尿中结晶形成抑制物含量减少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①过饱和状态的形成见于尿量过少,尿中某些物质的绝对排泄量过多,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和磷酸盐等;尿pH变化:尿pH下降(<5.5)时,尿酸溶解度下降;尿pH升高时,磷酸钙、磷酸氨镁和尿酸钠溶解度下降;尿pH变化对草酸钙饱和度影响不大。有时过饱和状态是短暂的,可由短时间内尿量减少或餐后某些物质尿排量一过性增多所致,故测定24h尿量及某些物质尿排量不能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短暂的过饱和状态。②尿中...[详细]
发病机制
1.肾结石结石形成的有关学说 (1)肾钙斑学说:有学者曾多次报道在肾乳头发现钙化斑块。在1154个受检肾脏中占19.6%,65例结石在钙化斑上生长,因此推测钙化斑是结石发生的基础。从目前认识看,肾内钙化和微结石的成因可以是全身结石盐过饱和的一种表现(异位钙化),也可以是肾组织受各种因素作用导致坏死而钙化的原因。不论异位钙化还是肾损害,都与结石形成密切相关,但有这种病理损害者不一定都形成结石,而结石形成也并非必须以钙化灶为基础。 (2)尿过饱和结晶学说:该学说认为,结石是在尿液析出结晶成分基础上形成的。有人单用过饱和溶液进行试验,其中不附加任何基质类物质,或用纤维薄膜除去尿中...[详细]
临床表现
1.无症状 多为肾盏结石,体格检查行B超检查时发现,尿液检查阴性或有少量红、白细胞。 2.腰部钝痛 多为肾盂较大结石如铸形结石,剧烈运动后可有血尿。 3.肾绞痛 常为较小结石,有镜下或肉眼血尿,肾区叩痛明显。疼痛发作时病人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脉搏快速微弱甚至血压下降,常伴有恶心、呕吐及腹胀等胃肠道症状。 4.排石史 在疼痛和血尿发作时,可有沙粒或小结石随尿排出。结石通过尿道时有尿流堵塞并感尿道内刺痛,结石排出后尿流立即恢复通畅,病人顿感轻松舒适。 5.感染症状 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尿,急性发作时可有畏寒、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症状。 ...[详细]
并发症
1.泌尿系梗阻 肾结石结石致泌尿系管腔内堵塞可造成梗阻部位以上的积水。结石性梗阻常为不完全性梗阻,有的结石表面有小沟,尿液可沿小沟通过;有时结石虽较大,甚至呈铸状结石,但尿仍能沿结石周围流出,也可能在长时间内不引起积水,肾盂壁纤维组织增生变厚时,则扩张表现不明显。 肾结石发生梗阻由于发病缓急不同,其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尽管最终均可引起肾盂积水,但临床不一定以肾盂积水为主要表现。肾盂积水有时无任何临床症状,部分病例直到肾盂积水达严重程度,腹部出现肿物和肾功能不全,甚至无尿时才被发现。 2.局部损伤 小而活动度大的结石,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很轻,大而固定的鹿角状...[详细]
实验室检查
1.尿化验可分为一般检查和特殊检查。 (1)一般检查主要为尿常规:它包括pH、相对密度(比重)、红细胞、脓细胞、蛋白、糖、晶体等。尿石患者的尿中可以发现血尿、晶体尿和脓细胞等。尿pH值的高低常提示某种类型的结石:磷酸钙、碳酸磷灰石结石患者的尿pH值常高于7.0;而尿酸、胱氨酸和草酸钙结石患者的尿pH值常小于5.5。可见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但15%的患者没有血尿。在非感染性结石,可有轻度的脓尿。 (2)特殊检查包括: ①尿结晶检查:应留取新鲜尿液。如看见苯样胱氨酸结晶提示可能有胱氨酸结石;如尿中发现尿酸结晶,常提示尿酸结石可能;发现信封样的晶体就可能是二水草酸钙结石...[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尿路结石最重要的方法。包括腹部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逆行肾盂造影、或作经皮肾穿刺造影等。 (1)尿路平片:尿路X线平片是诊断尿路结石最基本的方法。根据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区的不透X线阴影,可以初步得出有无结石的诊断。结石中的含钙量不同,对X线的透过程度也不同。大约40%的结石可以根据在X线平片上显示的致密影来判断结石的成分,草酸钙结石最不透X线;磷酸镁铵次之;尿酸结石是最常见的可透X线结石。胱氨酸结石因含硫而略不透X线。但是茚地那韦结石及某些基质结石在平扫的CT片是可以显影。肾钙化常见于髓质海绵肾(接近沉积在扩张的集合管)。也可与腰椎横突的密度进行比较...[详细]
诊断
对任何尿石患者的诊断都应包括:有没有结石、结石的数量、结石的部位、结石可能的成分、有无合并症及结石形成的原因。只有弄清了上述这些问题之后,才算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诊断。 1.病史 由于尿石症是多因素的疾病,故应详细询问病史。应尽量详细地了解职业、饮食饮水习惯、服药史,既往有无排石的情况及有无痛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史。具体包括:①饮食和液体摄入,如肉类、奶制品的摄入等。②药物,主要了解服用可引起高钙尿、高草酸尿、高尿酸尿等代谢异常的药物。③感染,尿路感染,特别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的感染可导致磷酸镁铵结石的形成。④活动情况,固定可导致骨质脱钙和高钙尿。⑤全身疾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详细]
预后
尽管近几年来在尿石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事实上,这些治疗方法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尿石治疗后,形成结石的因素并未得到解决。如仍有代谢异常,则会有结石复发。有25%~75%的尿石症患者在随访10~20年的过程中有结石复发,复发率为每年5%~7%,并有50%的患者在10年内有复发。任何治疗如不能使结石的治愈率大于70%(在3年内),就应该认为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