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足癣(tinea pedis)是发生于足跖部、趾间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仅发生于足背者称体癣。与中医所称的臭田螺、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臭田螺疮最缠绵,脚、丫瘙痒起白斑,搓破皮烂腥水臭……”;“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泡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痛”。中医认为本病系湿润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
病因
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
发病机制
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碱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汗疱型 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2.趾间型 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图1),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3.鳞屑角化型 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查菌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查菌检查,足癣的诊断并不难。
治疗
1.局部治疗 根据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 (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苄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刺激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详细]
预后
鳞屑角化型,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预防
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