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肛门直肠畸形是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种类繁多,病理复杂,不仅肛门直肠本身发育缺陷,肛门周围肌肉—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和内括约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神经系统改变也是该畸形的重要改变之一;另外该畸形伴发其他器官畸形的发生率很高,有些病例为多发性畸形或严重危及病儿生命的畸形。 早在古代,人们对肛门直肠畸形就有了认识,但直至7世纪才有人用细长小刀切开会阴部及肠腔,并用探条扩张治疗该畸形。我国在16世纪,明代孙志宏的著作。简明医壳〃中对肛门闭锁的手术治疗有详细记载;“罕有儿初生无谷道大便不能者,旬日后必不救,须用细刀割穿,要对孔亲切,开道之后,用绢帛卷如小指,以香油浸透插入,使不再合,傍用...[详细]
病因
肛门直肠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发生障碍的结果。引起肛门直肠发育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文献报道,肛门直肠畸形有家族发病史者在1%以下。佐伯守洋报道的350例肛门直肠畸形中,有3例家族同胞兄弟患同一疾病。Van Gelder报道在一个家族中,兄弟姐妹4人均患此病,第1子为肛门狭窄,第2子为直肠尿道瘘,两个女儿均为直肠阴道瘘。矢野博道等收集29篇文献中有34个家族发病,与遗传有关者19组,16组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3组为伴性隐性遗传,其中双胎和三胎者13组,占1/3。也有人认为肛门直肠畸形病儿的同胞中发生该畸形的可能性为25%。 古川敏记对猪的先天...[详细]
临床表现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种类很多,其临床症状不一,出现症状时间也不同。有的患儿生后即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有的生后很久才出现排便困难,甚至少数患儿长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绝大多数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正常肛门位置没有肛门。婴儿出生后24h不排胎便,就应想到肛门直肠畸形,应及时进行检查。约有3/4的病例,包括全部无瘘的肛门直肠闭锁和一部分虽有瘘,但瘘口狭小不能排出胎粪或仅能排出少量胎粪者,如直肠膀胱瘘、尿道瘘等,喂奶后就出现呕吐,吐出物为奶,并含有胆汁,以后可吐粪样物,腹部逐渐膨胀,病情日趋严重,如未确诊和治疗,6~7天即可死亡。另一部分病例,包括肛门直肠狭窄和有阴道瘘、前庭瘘及会阴瘘且瘘管较粗者,在生...[详细]
并发症
1.泌尿系感染 高位或肛提肌上畸形伴有泌尿系瘘时,病儿可反复发生尿道炎、阴茎炎和上尿路感染。 2.尿便失禁 高位或肛提肌上畸形合并脊椎畸形者,若骶神经发育受累,因其分支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肌肉故可有尿便失禁。 3.阴道炎 直肠前庭瘘女病儿,因粪便经常自阴道前庭瘘流出,可引起病儿阴道炎或上行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930年Wangensteen和Rice设计了倒置摄片法诊断肛门直肠畸形,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其操作步骤是在生后12h以上先将病儿卧于头低位5~10min,用手轻柔按摩腹部,使气体充分进入直肠。在会阴部相当于正常肛穴位置的皮肤上固定一金属标记,或涂少量钡剂做标志,再提起病儿双腿倒置1~2min,X线中心与胶片垂直,X线管球与患儿间距2米,双髋并拢屈曲位(70°~90°),射入点为耻骨联合,在病儿吸气时曝光。做侧位和前后位摄片。盆腔气体阴影与金属标记间的距离即代表直肠末端的高度。在侧位片上,从耻骨中点向骶尾骨交界处连一线,为耻尾线(PC线),再于坐骨嵴与耻尾线划平行线为Ⅰ线(图1...[详细]
诊断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诊断在临床上一般并不困难,但更重要的是准确的测定直肠闭锁的高度,直肠末端与耻骨直肠肌的关系和有无泌尿系瘘以及脊柱畸形的存在,以便更合理的采取治疗措施,为此,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预后
肛门直肠畸形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已有明显改善,总病死率由过去的25%~30%降至近年的10%左右,手术死亡率已降到2%左右。 目前仍有约1/3的病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有些患儿功能障碍严重,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痛苦和烦恼。肛门直肠畸形的位置越高,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术后排便障碍的发生率,功能障碍高位畸形者为86.4%,中位畸形为47.9%,低位畸形为27%。 关于较客观准确地判定肛门排便功能,李正、王练英等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及自己的经验,并考虑到设备条件,提出肛门成形术后肛门功能综合评定标准。推荐以便意、失禁的有无及其程度判...[详细]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