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在欧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在急性阶段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一些血栓可能会脱落,造成患者的肺、脑等重要脏器的栓塞而导致死亡。另一些患者不能幸免慢性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造成长期病痛,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病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详细]
发病机制
1.病理 静脉血栓分为3种类型:白血栓、红血栓和混合血栓。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等组成,只含少量红细胞。红血栓主要由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组成,含少量血小板和白细胞。白血栓和红血栓常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血栓。静脉血栓刚形成时为白血栓,组成血栓头,其继发衍生的体部及尾部则主要为红血栓。 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即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一方面由于静脉血栓使静脉管腔狭窄或闭塞,静脉血栓表面不断形成新的血栓,分别向近心端和远心端衍生,近心端血栓在早期与静脉管壁之间无粘连,血栓飘浮于管腔中,容易脱落,造成肺栓塞,后期成纤维细胞、芽状毛细血管侵入血栓,血栓机化后与管壁形成紧密粘连。另一...[详细]
临床表现
1.患肢肿胀 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详细]
并发症
肺栓塞和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下肢静脉血栓2个主要并发症。 1.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血栓近心段与静脉管壁间无粘连,飘浮于管腔中,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脱落,造成肺栓塞。轻度肺栓塞,病人可无任何症状,但严重的肺栓塞能致病人猝死。据国外报道,DVT引发肺栓塞的概率为20%~50%,国内临床所见,较国外为低。引起肺栓塞的DVT中有90%为下肢静脉血栓。大多数急性肺栓塞病人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由于栓子堵塞肺动脉分支,使一部分肺泡成为无效腔,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发绀等缺氧症状,部分病人有胸痛、咯血、发热等症状。Coon等报道,医院内死亡病人中肺栓塞占15%,据此推断美国每年有15万~20...[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液D-二聚体(D-dimer)浓度测定 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血液中D-二聚体浓度上升,但手术后或重症病人D-二聚体浓度也有升高,故其阳性意义并不大。如果D-二聚体浓度正常时,其阴性价值更可靠,基本可排除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能,准确率达97%~99%。 2.血常规 急性欺期常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增加。 3.血液生化 可有乳酸脱氢本科等的增高。 4.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容积描记法 一种间接的血循环生理学检查方法,包括电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应变容积描记法(SGP)、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和光电容积描记法(PPG)等,其中以电阻抗体积描记法应用最广泛。血流是体内良好的电导体,电阻抗体积描记法的原理是通过测量电阻抗的改变来了解血容量的变化。检测方法是在大腿上绑充气压脉带,小腿上绑电极带。先将充气带内压力升至6.67kPa(50mmHg),持续1~2min,使下肢静脉充分扩张,静脉容量达到最大限度。再将充气带快速放气,测定电阻的下降速率。此法适用于髂、股、腘静脉急性血栓形成的病人,准确率达96%。优点是无损伤检查方法,能相当准确地检测出主干静脉阻塞性病...[详细]
诊断
1.病史 当病人一侧下肢突然肿胀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详细地询问病史,了解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如近期手术史、外伤史、下肢感染史、妇女分娩后长期卧床,以及恶性肿瘤等。 2.栓塞平面的评估 根据肢体肿胀的平面体征估计静脉血栓的上界:①小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腘静脉;②膝以下水肿,为股浅静脉;③大腿中部以下水肿为股总静脉;④臀部以下水肿为髂总静脉;⑤双侧下肢水肿为下腔静脉。 3.病程的评估 (1)全肢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自然演进过程。①I型:病程都在3年以内,其中1年之内者占86%。②ⅡA型:病程1~10年者占67%。③ⅡB型:病程5~20年者...[详细]
治疗
少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治疗应包括下肢静脉血栓本身以及如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急性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2种方法各有特点,何种方法更优目前尚有争论。慢性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压迫治疗。 1.急性治疗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按摩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详细]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