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非哺乳期乳晕部瘘管(fistula of areola out of lactation)是发生在乳晕部位的乳腺大导管的局部感染性病变。男女均可发病。临床以乳晕区复发性瘘管为特点,又称非泌乳乳腺脓肿、非泌乳乳晕周围脓肿、慢性乳晕下脓肿、乳腺瘘、乳腺大导管肉芽肿等。Zusks等根据该病的组织学变化后将其命名为乳管瘘。因本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有报道0.5~102个月,最长20年,多数病程为1~3年。单纯抗生素治疗无效,必须手术治疗。
病因
非哺乳期乳晕区感染乃至形成瘘管的机理尚不一致。Patey推断与主乳管先天性畸形有关,还有人认为是大乳管的局部感染向外破溃而成,也有人认为系皮肤感染蚀破乳管所致。有作者认为瘘管外口均在乳晕区附近,是因乳晕区皮肤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多个乳晕腺(一般为5~10个),分泌旺盛,若输乳导管远端(即乳晕部)闭锁再加上局部皮肤的感染而致的引流物不能排出即可发展为本病。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乳房是由皮肤、乳腺腺体、支持结缔组织和起保护作用的脂肪组织所构成,乳房中央为乳头,有乳腺导管的开口。乳头表面的皮肤薄而细腻,周围的环形色素沉着区为乳晕。乳晕区有丰富的皮脂腺、汗腺及乳晕腺,但皮下组织较为贫乏。当乳晕腺等发生阻塞引致感染时,病灶内的细菌极易向周围扩散,侵袭附近的大乳管,使皮下病灶与乳管串通形成瘘管(图1)。 2.病理学 Zusks(1951)发现多数瘘管被覆有厚层鳞状上皮,Patey(1958)观察到瘘管均系炎性肉芽组织构成,并与乳晕下主导管相通。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恶性肿瘤无关。但也有作者报道一些现象如:绝大多数瘘管管壁由慢性炎性肉芽组织构成(...[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1)无痛性肿块:乳晕区形成慢性脓肿在未穿破或切开之前,局部皮肤多无炎性表现,仅能触及边界较清楚的无痛性肿块。 (2)乳头内陷:大部分病例伴有乳头内陷,乳头内陷多偏向患侧(87%~92.3%),又称为“偏向性内陷”。 (3)复发性瘘管:脓肿穿破或切开之后,可有皮脂样分泌物排出;破溃口经久不愈,或反复发生脓肿和破溃(图2),形成局部反复切开引流→愈合→破溃→再愈合→再破溃。 2.体检 (1)触诊乳晕或乳头根部有条索状物。 (2)局麻下经溃疡或穿破脓肿以金属探针轻柔地向乳头方向探查,可经乳管开口探出。 ...[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 留取瘘管分泌物或经穿刺抽脓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为抗生素的选用提供依据。
其他辅助检查
亚甲蓝注射试验,即经乳管注入亚甲蓝少许,并向乳头方向按摩,有瘘管形成时,乳管开口有亚甲蓝溢出。
诊断
下列临床特点是诊断本病的依据: 1.非哺乳期乳晕部的反复感染、脓肿、乳头溢脓。 2.脓肿形成→切开→愈合→再破溃→再愈合。 3抗生素治疗无效,切开引流或切除瘘管愈合是与癌的鉴别要点。 4.经脓肿破溃处插入探针,或注入亚甲蓝,可在乳管开口探出或溢出。
治疗
切开闭锁的瘘管、敞开引流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Hadfield(1976)认为抗生素对本病无效。Willis(1982)及Habif(1970),均主张以瘘管切开或瘘管切除治疗本病,并指出,如果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不清,术后复发率可达39%。对本病行局部切开引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我国学者在治疗本病上有以上相同看法。 1.手术原则 切除瘘管或切开瘘管引流。 2.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1)病程短,炎症浸润严重或有脓肿,乳晕区条索状硬结不明显者:瘘管切开搔刮。 (2)病程长,乳晕区条索状硬结明显,压痛不明显,无明显乳头内陷者:瘘管切除并换药。 ...[详细]
预后
有报道用上述手术治疗无一复发,随访最长者已达10年未见乳头重新内陷或复发。有病人愈后结婚,在哺乳期均无复发也无泌乳困难,治愈率达100%。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