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simple epithelial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病变。1922年Bloodgood首先描述,1928年Semb注意到此病表现为乳房疼痛并有肿块,称为单纯性腺纤维瘤病。1931年Beatle称之为乳腺单纯性脱皮性上皮增生症;1948年Gescnickter称之为乳痛症(mastodynia)。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
该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大量资料表明,当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相对减少时,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而且使末梢导管上皮呈不规则增生,引起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也因失去孕酮对雌激素的抑制影响而导致间质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与胶原化及淋巴细胞浸润。
发病机制
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的病理特点是: 1.大体形态 乳腺增生的病变区质地坚韧,无包膜,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切面呈灰白色小颗粒状外观。 2.组织学形态 镜下见末端乳管和腺泡上皮增生并脱落,使得乳管膨胀而胀痛;引起乳腺导管扩张而形成小囊肿;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小叶间互相融合;小叶间质有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并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自限性特点。 1.乳房胀痛 即月经来潮前3~4天开始出现乳腺间歇性胀痛,经后锐减,呈周期性。疼痛可为弥漫性钝痛,或为局限性刺痛。一般仅累及一侧乳房,也可同时累及两侧,而以一侧为重。疼痛大多仅限于乳房的某一部分,约50%位于外上部,20%位于中上部,痛处有压痛。疼痛有时很剧烈,并放射到肩胛部、腋部,随情绪波动,或劳累、阴雨天气等而加重。患者大多数月经期短,且量稀少,情绪稳定或心情舒畅时,症状可减轻,随喜怒而消长。疼痛发作时对外界刺激很敏感,如衣服摩擦,走路稍快或上肢活动稍猛,均可加重乳腺疼痛。 2.乳内肿块 常双侧乳腺对...[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针吸细胞学检查,即将细针穿入肿块内,吸取少许组织做涂片检查。可见细胞稀疏,除有少许淋巴细胞外,尚可见分化良好的腺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钼靶X摄影 可见弥漫散在的直径>1cm、数目不定、边界不清的肿块影。如果密度均匀增高,失去正常结构、不见锐利边缘说明病变广泛(图1)。
2.红外线透照 双侧乳腺出现虫蚀样或雾状的灰色阴影,浅静脉模糊。

诊断
有下列临床特点应考虑本病的诊断。 1.育龄期女性与月经相关的一侧或双侧乳房周期性疼痛及肿块。 2.查体可触及颗粒状小肿物,质地不硬。 3.疾病发展过程中具自限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治疗
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属于生理性变化范畴,可以在结婚、生育、哺乳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因此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恐惧,可不治自愈。若疼痛剧烈者,可酌情给予小剂量镇静药或考虑用药物治疗。 1.中医治疗 目前国内多采用此法。按疏肝理气止痛原则,给予中成药如乳癖消片、乳结消颗粒、乳康片等治疗,或给予以下方药煎服。 柴胡9g、当归12g、白芍12g、制香附9g、青陈皮(各)6g、茯苓12g、制半夏9g、全瓜蒌12g、炙乳没药(各)4.5g、生甘草3g。 大便溏去全瓜蒌加白术12g,乳房痛甚加金铃子9g、延胡9g,月经量少加益母草15g,经前痛甚加桃仁12g、泽兰9g。 ...[详细]
预后
本病有自限性,于结婚、生育、哺乳后症状自然改善或消失。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