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juvenile myoatrophy of distal upper extremity),首先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1959)所描述,故又称平山病。 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发病年龄为青年,受累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远端手部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病程呈良性,可自行停止。
病因
本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向井等(1985)对15例患者行脊髓造影及CT脊髓造影检查,发现14例下颈部至上胸部脊髓有局限性萎缩,并且患者头前屈时,该部硬膜囊显著牵拉致使颈髓过度伸展、受压,从而发生血循环障碍,此种反复小的损伤可能系本病的成因。
发病机制
向井等报告14例,发现有脊髓血循环障碍,下颈部至上胸部脊髓有局限性萎缩。国内李作汉等(1994)报道22例,根据肌电图检测,认为脊髓前角细胞尤其是颈下段者受损最有可能。
临床表现
典型的表现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且以男性多见,无明显原因,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可累及手及前臂尺侧肌肉,随病变进展逐渐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多为单侧损害,部分也可表现为不对称性双侧损害。一般在发病后2~3年内,病情停止并可渐渐缓解。 多数病人有“寒冷麻痹”,即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无力症状明显加重;束颤安静状态多不出现,但在手指伸展时常发生;患者受累肢体腱反射正常或偶可低下,通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表现,也无锥体束征、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本病在起病后数年内一度缓慢进展,临床易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元病混淆,但绝大多数患者在以后5年内病情可自然中止,预后与运动神经...[详细]
并发症
上肢肌萎缩、肌无力。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正常。血液常规及免疫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
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发病年龄为青年,受累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远端手部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且病程良性可自行停止。
治疗
1.可给予口服维生素B族、维生素E、辅酶Q10及其他神经营养药。 2.辅以局部按摩、理疗及适当运动训练。 3.建议患者避免较长时间过度屈颈,可能有利于防止病情发展。
预后
病程良性可自行停止。
预防
目前病因不明,故尚无较好预防办法,注意避免较长时间过度屈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