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内分泌肿瘤。Marie于1886年首先描述肢端肥大症,1887年Minkowski论及肢端肥大症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1900年Benda认识到伴肢端肥大症的嗜酸性腺瘤并证明肿瘤是来自腺垂体细胞的真性肿瘤。1901年Frankel等研究肢端肥大症后提出该症有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而1908年Marburg认识到无分泌垂体腺瘤有垂体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1909年Cushing进一步阐明和解释了分泌性嗜酸性腺瘤引起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及无功能腺瘤(嫌色细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并于1912年明确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描述了它们...[详细]
病因
目前认为垂体腺瘤来源于腺垂体细胞,如单激素细胞腺瘤如生长激素、泌乳素细胞腺瘤等来源于分泌相应激素的腺细胞,而对一些多激素来源的腺瘤还有争议。过去一直认为一种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相应的激素,20世纪70年代Zimmemrman用PAP法研究5例正常人垂体组织证实,在同一种细胞内具有能与生长激素和泌乳素两种激素抗体结合的颗粒,说明两种激素可以同时在同一垂体细胞内产生。Midyley认为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可由同一种细胞分泌。Horvath报告了9例垂体泌乳素、生长激素细胞腺瘤。Kovacs也指出在非肿瘤情况下这种双激素分泌细胞同样散在于腺垂体中,只是数量较少而已。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垂体内一种细胞不是只...[详细]
发病机制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可归为两大学说:一为垂体内在异常学说,另一为下丘脑调节机制失常学说。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后,使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垂体学说和下丘脑学说趋向于统一。目前认为垂体腺瘤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始阶段和促进阶段,即垂体细胞先发生突变,然后在内外因素的促进下突变的细胞增生,发展为垂体腺瘤。 1.垂体内在异常 (1)基因突变:垂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在垂体腺瘤发生中的作用近年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肯定的主要为一些与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的点突变,这些基因包括G蛋白Gs的α亚单位(Gsα)基因、ras原癌基因、蛋白激酶C的α亚型(PKCα)基因等。 Gsα...[详细]
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瘤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00~700天,故肿瘤生长缓慢,这种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垂体腺瘤一般起病潜隐,早期可无症状。有的肿瘤甚至自始至终没有症状,死后尸检始被发现。垂体腺瘤主要有颅内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功能障碍两方面表现: 1.神经功能障碍 垂体腺瘤引起的神经症状直接与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有关。一般无分泌功能腺瘤在确诊时往往肿瘤体积已较大,多向鞍上及鞍外生长,临床神经症状多较明显。分泌性腺瘤因早期产生内分泌亢进症状,确诊时大多体积较小,肿瘤多位于蝶鞍内或轻微向鞍上生长,临床不产生或仅有轻微的神经症状。 (1)头痛:约2/3无分泌性垂体腺瘤病人可有头痛,但不太严重。早期头痛...[详细]
并发症
1.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1)鞍内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占0.4%~1.4%),可引起假性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术后大血管痉挛、闭塞,及脑神经损伤(占0.4%~1.9%),尤以展神经损伤为多见。 (2)鞍上操作所致并发症:包括下丘脑、垂体柄、垂体损伤;视神经、视交叉及周围血管的损伤导致视力减退或失明(占0.4%~2.4%),后者也可由残余肿瘤出血、肿胀、鞍内填塞物过多等原因引起;鞍膈及蛛网膜损伤破裂发生脑脊液漏(占1.5%~4.2%,甚高达9%~15%),可引起气颅、脑膜炎(占0%~2%);其他尚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双额硬膜外血肿、癫痫等。 (3)经蝶入路及...[详细]
实验室检查
垂体腺瘤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对垂体腺瘤来说,重要的是各种内分泌功能检查。由于病变及病程的不同,垂体腺瘤的内分泌功能检查可有不同结果。 1.生长激素(GH) 由垂体GH细胞分泌,受下丘脑调节,疑诊GH腺瘤时,应测GH基础值和葡萄糖抑制试验。禁食12h后,休息情况下的GH正常值2~4μg/L,易受情绪、低血糖、睡眠、体力活动和应激状态等影响,约90%的GH腺瘤病人GH基础值高于10μg/L。GH水平在5~10μg/L可以是GH腺瘤,但个别情况也见于正常人,因此,应做葡萄糖抑制试验。正常人口服葡萄糖100g后2h,GH低于正常值,3~4h后回升。GH腺瘤病人不受此影响,呈不能抑制现...[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垂体微腺瘤的CT和MRI表现 (1)直接征象:垂体内低密度(信号)区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征象(图1)。低密度(信号)区在3mm以上或超过垂体体积的1/3即可诊断为垂体微腺瘤。低密度(信号)区的显示与垂体及肿瘤的造影剂充盈方式有关。造影剂快速增强扫描时,由于垂体的血供极其丰富,且无血-脑脊液屏障,注入造影剂后可立即增强,其增强的程度与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相接近。而肿瘤组织的血供不及垂体丰富,增强不及垂体迅速,肿瘤密度(信号)增加缓慢,因而在注入造影剂的一瞬间,肿瘤与邻近垂体组织或海绵窦相比呈低密度(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血中的造影剂浓度逐渐降低,垂体与海绵窦的密度(信号)均逐渐...[详细]
诊断
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不同类型腺瘤的临床表现,视功能障碍及其他脑神经和脑损害,以及内分泌检查和放射学检查,典型的病例不难做出垂体腺瘤的分类诊断。但对早期的微腺瘤,临床症状不明显,神经症状轻微,内分泌学检查不典型,又无影像学发现的病例则诊断不易,即使单有临床表现或神经症状或内分泌学或影像学改变或四种均有改变的,亦不一定是垂体腺瘤。所以,既要全面了解病情作多方面的检查,获得资料,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确定是否有肿瘤,是不是垂体腺瘤,还要对肿瘤部位、性质、大小、发展方向和累及垂体周围重要结构的影响程度等进行仔细研究,以便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入路的选择。
预后
20世纪初经颅垂体腺瘤手术死亡率在10%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诊疗技术的进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现经颅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4%~5%,有的报道在1.2%~16%。北京协和医院经颅手术死亡率为4.7%,近20多年来开展现代经蝶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死亡率又下降至0.4%~2%。据Laws治疗505例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1.38%(死于脑膜炎、脑脊液漏、下丘脑损伤、颈内动脉损伤和脑底动脉环闭塞各1例,颅内血肿2例)。Zerves统计国际大宗材料2606例微腺瘤死亡率为0.27%,2677例大腺瘤的死亡率为0.86%。北京协和医院经蝶手术892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0.44%,均为大腺瘤(1例死于复发瘤第2...[详细]
预防
目前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