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糜泻以前称非热带脂肪泻(non-tropical statorrhea,celiac disease),又称乳糜腹泻、麦胶引起的肠病(glutin-induced enteropathy,简称麦胶肠病)。
病因
Dicke首先注意患本病的人多吃面食,如不进面食,症状即可缓解,因而提出麦胶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其后Rubin证实了这一观点。Rubin将麦粉注入静止期病人空肠中,可以引起症状,同时发现肠黏膜有病理改变。 麦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含有10%~15%的麦胶(gluten面筋),麦胶可被酒精分解为麦胶蛋白(gliadin)及麦谷蛋白(glutinen)。前者系30~75kD的多肽,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β-、γ-及ω-4个部分,α-部分证实有毒性,而后3种尚不肯定。
发病机制
关于麦胶蛋白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遗传学说 很明显本病与遗传有关,因为亲属之间的发病率远高于对照人群,同胞兄弟之间HLA的一致性为30%,孪生兄弟之间可高达90%,HLA-B8及HLADR3在美国及北欧本病高发区阳性率为60%~90%。最近又发现HLA DQω2的阳性率可达90%。 2.免疫学说 病人小肠黏膜固有层及表层细胞间主要是TCD8淋巴细胞较正常人增多2~6倍,这些细胞可分泌细胞毒素如干扰素等调控细胞间HLA抗原以损伤细胞。此外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血浆中抗麦胶蛋白的IgA及IgG抗体增多。肠腔分泌物中有60%可以发现抗脂肪泻抗体。此外麦...[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在婴幼儿主要表现生长迟缓、体重下降、呕吐、腹泻、腹痛,腹胀及易激惹。在成人常见症状表现为乏力、消瘦、恶心、厌食、腹胀、稀便。有些病人除肠道黏膜病理改变外,可无任何症状。病人在用“无麦胶”饮食症状控制后,若用麦胶刺激后再次出现症状,少数病人表现为数小时至数周的不舒服。此外,还常有舌炎、贫血、低钙抽搐、骨痛、骨质疏松、出血及神经系统症状(抑郁和周围神经炎)。女性病人还可表现为月经稀少,过早停经及不孕。 2.体征 体重下降常在10kg以上。毛发稀少,颜色改变。杵状指。下肢水肿。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湿疹、剥脱皮炎,贫血也较常见,还可出现口角炎、舌炎、低血压。因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功...[详细]
并发症
合并恶性肿瘤者占15%,男病人以食管癌最多见,淋巴瘤7%~10%,空肠较回肠多见。推测肠黏膜病变易使致癌物质吸收,同时黏膜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处在癌前病变状态。 1.神经系统症状 可见周围神经炎及中枢神经系统变化(大、小脑及脊髓),原因尚不明。 2.溃疡性空肠及回肠炎 合并溃疡时症状更为严重,可以引起穿孔及瘢痕性梗阻。预后不良。 3.骨变化 骨软化最常见,由于继发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者可引起骨折。 4.全垂体功能低下 因为营养不良使垂体功能低下,表现为各个内分泌腺功能障碍,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功能低下。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下降,表现为轻度低色素大细胞性贫血,周围血涂片可出现靶形红细胞,Heinz小体和Howell-Jolly小体,血小板可上升也可降低,白细胞可降低。 2.便常规 大便Sudan-Ⅲ染色可见大量脂肪滴。 3.血浆白蛋白降低 巨淀粉酶血症及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吸收功能低下。
其他辅助检查
活体镜检可见绒毛变形变平;光镜下无可辨绒毛结构,隐窝肥厚、分支,可见核分裂像增多,基底膜有片状增厚。
诊断
根据粪便、X线及小肠黏膜活检可以初步作出诊断,然后经治疗试验可以说明对麦胶有关,才可最后确定诊断。
治疗
诊断确定以后,针对病因进行饮食疗法最为重要,衰弱病人及有合并症的病人还须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1.饮食疗法 最关键的问题是避免含麦胶饮食如各种麦类如大麦、小麦、燕麦及裸麦等。如将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并无“毒性”,病人可以食用。玉米及大米、豆类、土豆、红薯等制品可以食用,水果、肉类及牛奶不限。经过饮食治疗,一般3~6周症状开始明显好转,腹泻减少体重增加。饮食疗法常持续0.5~1年,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者常死于癌、神经系统合并症及空肠回肠溃疡。 2.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除饮食治疗以外,支持疗法亦很重要,注意高营养高蛋白饮食,补充各种维生素(B1、B12、A、D及叶...[详细]
预后
“无麦胶饮食”控制之前此病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30%,此后病死率大大下降,Sheldon统计了485例儿童病死率仅0.4%。
预防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