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前患者无肝病而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在首发症状出现后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hepaticenc ephalopathy,HE)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症状表现多样、肝细胞广泛坏死,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高,值得临床重视。
病因
暴发性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根据病原可分为感染性、毒素性、代谢性、浸润性、自身免疫性、缺血性、放射损伤性及原因不明性。 1.感染性 病毒感染,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暴发性肝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其他病毒也偶有发现。 (1)肝炎病毒:目前发现的肝炎病毒有7种,依次分别为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庚型肝炎病毒(...[详细]
发病机制
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因病因的不同而异。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暴发性肝衰竭发生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最为广泛。目前认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是导致肝细胞广泛性坏死的主要效应细胞。CTL细胞通过双识别机制攻击受HBV感染的肝细胞,受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的限制。受攻击的肝细胞膜上需同时表达HBV的膜抗原HBcAg及MHC-Ⅰ,CTL也必须同时识别这两种抗原才能与靶细胞结合,释放穿孔素及其他淋巴因子攻击溶解靶细胞;CTL细胞表面还有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性抗原-1...[详细]
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表现 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暴发性肝衰竭可有肝病面容、肝掌及皮肤血管蜘蛛痣等,由中毒引起者可有相应的中毒表现,由Wilson病引起者可有角膜K-F环,由肿瘤浸润引起者可有原发肿瘤的表现。 2.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黄疸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活动度显著下降;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如低热持续不退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持续性肝细胞坏死;全身情况极差,如食欲极差、极度乏力、烦躁不安等;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及明显的腹胀;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皮下淤点、淤斑,往往在注射部位更为明显,...[详细]
并发症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相关的有氨中毒学说、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衡及假性神经递质学说、γ-氨基丁酸学说等,其他一些神经毒性物质的增多,如硫醇类、短链脂肪酸、谷氨酰胺和α-酮戊二酸等,均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肝功能衰竭的晚期均可发生肝性脑病,有广泛门-腔侧支循环或门-腔分流术的患者,进食蛋白过多或上消化道出血也可诱发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早期的症状包括性格改变、欣快或抑郁、智力减退、睡眠习惯改变以及不适当的行为等,最具特征性的神经体征为扑翼样震颤,晚期可出现昏睡或昏迷。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肝性脑病分为4期: (1)前驱期(Ⅰ期):轻度性...[详细]
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1)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常有明显升高,有的病人可呈迅速上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明显升高,ALT/AST<1,提示肝细胞严重损伤,另外在终末期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随着黄疸的上升ALT逐渐降低,若病程超过2周,血清白蛋白水平也降低,若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持续性严重损伤。 (2)血氨检测:仍为反映肝性脑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定期检查。 (3)肾功能检查: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由于尿素是在肝脏合成的,在肝脏严重损伤时,...[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观察肝脏大小并排除胆管梗阻及胆囊疾病。 2.脑电图?波形与临床相一致,随病情的加重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共分为A~F六级,A级为正常脑电图,患者神志清醒,B~D级脑电图波幅增高频率减慢,神志为迷糊(B级)、木僵(C级)、昏迷(D级),D级呈肝性脑病的三相波,为高电压、频率较慢的弥漫性三相波,E级波幅降低频率不变,患者呈深昏迷,F级脑电活动完全停止。 3.重症监护?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血钾改变和呼吸、血压异常。 4.CT 可观察肝脏大小变化并可进行前后对比,并可观察脑水肿的情况。 5.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谱分析(magnetic...[详细]
诊断
1.肝衰竭的诊断?暴发性肝衰竭的诊断应依据临床上有黄疸、肝脏缩小及脑病表现,生化检查有高胆红素血症、转氨酶活力升高、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等凝血因子的极度降低来作出。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及结构改变,有无慢性肝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变,以及血管和胆管的情况。病原学诊断应根据详细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学和毒理学实验,最终还可进行组织学检查。由于这类病人有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肝脏活检应通过颈静脉途径而不应进行经皮肝活检。 2.并发症的诊断 (1)肝性脑病的诊断:肝性脑病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些临床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肝性脑病,其中有: ①...[详细]
预后
暴发性肝衰竭的存活率因患者情况和病因不同而异,在年轻病人由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或甲型肝炎引起者存活率可达50%,在40岁以上的病人及由某些药物引起的肝炎,存活率可低于10%,进行原位肝移植后病死率降到了20%~30%,1年生存率达55%~80%。由于肝移植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于预后判断不良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肝移植,因而预后判断不良的指标即是进行肝移植的指征。通常所用的标准仍然是英国皇家学院医院的标准,另外也有许多学者进行了预后判断指标的研究,有人认为放射线片上出现脑水肿表明预后不良,肝移植应在放射线片上出现明显脑水肿之前进行;Dhinan等通过对204例暴发性肝衰竭的分析后提出,病毒性肝炎...[详细]
预防
暴发性肝衰竭的预防首先应从病因开始,积极预防乙型肝炎,进行普遍性的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对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可有效地预防乙、丁型肝炎;由于慢性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甲型肝炎易于引起暴发性肝衰竭,因此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非免疫的高危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可防止HAV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预防药物引起的肝衰竭应对患者传授有关药物知识,尤其是在用药过程中出现新的症状时应及时停药。对伴有乙型肝炎,尤其是HBeAg阴性的HBV突变株感染的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合并应用α-干扰素可防止急性重型肝炎的发生。其他包括慎食野生蘑菇、防止中暑、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手术过程中避免肝脏切除过多等。 另一方面是防止急性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