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道蛔虫病(biliary ascariasis)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蛔虫进入胆道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
病因
蛔虫成虫本寄生在小肠中、下段,偶尔进入上消化道。蛔虫有钻孔的癖好。因此,进入十二指肠的蛔虫常经胆总管开口钻入胆道。临床观察注意到:有时蛔虫可经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热、饥饿、腹泻或用山道年驱虫而药量不足等情况。因而考虑蛔虫生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动的诱因。
发病机制
钻入胆道的蛔虫多为1条,但也有十数条甚至百余条者。蛔虫很少进入胆囊,多数停留在胆管系统中,包括肝外及肝内的胆管。 在蛔虫通过Oddi括约肌的过程中,括约肌因受到刺激而痉挛,引起剧烈的疼痛。蛔虫退出胆道或完全进入胆道后,对括约肌的刺激消失,痉挛引起的剧痛得以缓解。蛔虫在胆道内活动也可引起阵发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虫体的活动,使得胆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断,因而一般不出现黄疸。肠道细菌随虫体进入胆道,可招致胆道感染,引起胆囊、胆管的急性炎症,以致肝脓肿、胆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败血症等轻重不等的并发症。我们曾见到过胆管被蛔虫钻破而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见过蛔虫性肝脓肿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详细]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症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大多数病人有肠道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病人有过近期驱虫治疗。 1.腹痛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腹,呈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患者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大汗淋漓,病人常采取弯腰屈膝体位,以手按腹,两手呈欲将衣衫撕破之势,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续数分钟或10余分钟后缓解,这是虫体退出或整个虫体进入胆管或暂时安静不扭动之故。发作过后缓解期病人可毫无症状如同常人或轻度右上腹隐痛。这种发作时剧痛难忍和间歇期如同常人的明显差别,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腹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约1/3病人吐出蛔虫,后者...[详细]
并发症
蛔虫进入胆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现并发症,只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胆道发生梗阻、胆汁引流不畅时才可能出现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如下: 1.胆道感染?化脓性胆管炎,占40%;胆囊炎,占40%;败血性休克,占6%。此时,病人除右上腹绞痛外,常伴寒战、高热、皮肤巩膜黄染、腹胀加剧。查体右上腹压痛范围扩大,并有肌紧张。如出现胆道梗阻,可扪及肿大的胆囊。急性胆囊炎时,墨菲征阳性。 2.胆道出血 出现率为3.5%。常发生于胆道感染的基础上,先有发热、腹痛等,随后出现呕血、黑便。 3.肝脓肿 在肝内胆管炎的基础上,可继发肝炎、肝脓肿。肝脓肿常为多个分散小脓肿,脓肿破溃时,可出现膈...[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如白细胞升高明显,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2.找虫卵 大便集卵可查到蛔虫卵。若没有查出蛔虫卵,也不能排除本病,部分病人可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找到蛔虫卵。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能较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且方便、易重复。蛔虫进入胆总管后,B超下可见胆总管内条形管腔影,内部回声不均匀,活虫体还可见其蠕动,如虫体已死或钙化,则为条索样强回声影。 2.ERCP检查 能清楚地了解胆管内有无蛔虫及其位置、形态和数量,同时还能在内镜直视下进行取虫治疗。此外,还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区附近有无蛔虫。 3.静脉胆道造影 存在胆道显影不良或不显影,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无法诊断完全钻入胆道内的蛔虫,故目前上述两种检查方法应用较少。 如疑有合并肝、胆、胰并发症时,可进行相应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为: 1.右上腹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尤其伴有“钻顶痛”,缓解期如常人者。 2.腹部剧痛时伴恶心、呕吐,少数病人有吐蛔虫或便蛔虫史。 3.症状重体征轻,仅在剑突下和右季肋部压痛。 4.超声检查可见胆管扩张,内有线条状游动的虫体。 5.ERCP示胆道内蛔虫,或内镜直视下见十二指肠乳头有蛔虫嵌顿。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胆道及Oddi括约肌痉挛,缓解疼痛,排出钻入胆管内的蛔虫,预防和治疗感染及驱蛔治疗。 (1)解痉止痛: ①阿托品:阿托品为抗胆碱能药物,可解除平滑肌痉挛。成人每次0.5~1.0mg皮下注射;儿童每次每千克体重0.01~0.03mg。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引起口干舌燥,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跳加速,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用药过多可使皮肤潮红、精神兴奋、烦躁不安、谵语惊厥,重者则呈抑制状态。 山莨菪碱(654-2)亦为抗胆碱能药,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胆管痉挛,并有镇痛作用,毒性较小,抑制腺体分泌及扩瞳作用较弱。 ...[详细]
预后
蛔虫病一般预后良好,有胆道蛔虫病患者可影响健康。
预防
作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搞好饮食卫生以防止肠道蛔虫感染,是预防胆道蛔虫病的根本措施。及时治疗肠道蛔虫病也是重要的环节。经常服酸性物质(山楂、食醋)能否防止蛔虫“上游”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