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胰腺对自身成分作为抗原由CD4阳性的辅助细胞的识别产生免疫应答的结果而造成胰腺的炎症性病变。无胰腺管特异抗体的客观诊断,影像学和非特异抗体的诊断占很大的比重。显示胰管弥漫性狭窄的影像为胰管狭窄性慢性胰腺炎,但是不能否定无胰管狭窄影像而与自身免疫疾患相关的胰腺炎(自身免疫疾病合并的胰腺炎)。
病因
所有自身免疫病理机制均可能成为自身免疫胰腺炎的病因。如sjogren征候群、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胰腺炎。
发病机制
1.分类 (1)胰管狭窄型慢性胰腺炎:主胰管经过的全部胰腺管变细,不规整并伴有胰腺明显肿大,胰腺弥漫性炎症。高γ球蛋白血症和自身抗体阳性,胰腺内淋巴细胞浸润伴有高度的纤维化,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也称为胰管狭窄型自身免疫相关联胰腺炎(duct-narrowing autoimmune related pancreatitis,DNAIP)。 (2)局限性胰管狭窄型慢性胰腺炎:与弥漫性狭窄性胰腺炎相对应的,胰管的非狭窄部位或是分支部分的不规则炎症的变化。胰管狭窄型慢性胰腺炎和局限性胰管狭窄型慢性胰腺炎是相互关联的,局限型可能是弥漫型的初期或是治愈过程的某一时期,弥漫型是...[详细]
临床表现
无特异症状,腹部症状可表现为轻度的腹痛和背部疼痛,阻塞性黄疸也多见,以Sjogren征候群为代表的自身免疫性疾患合并者为多。其他如膜性肾炎、糖耐量异常、硬化性胆管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甲状腺炎也可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其中糖尿病合并率最高。与糖尿病相关的兰氏岛炎可发生Ⅰ型糖尿病,但相对还是Ⅱ型糖尿病多。类固醇激素治疗改善,一方面胰腺炎改善,也可能有糖尿病恶化的倾向。不仅是胰腺,同时硬化性胆管炎和类似病变的病例也存在时,类固醇激素也有效。
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时80%糖耐量异常,治疗前存在的糖尿病症状,在类固醇激素治疗时有糖耐量恶化,也有糖耐量改善的。80%的外分泌功能低下,经类固醇激素治疗有半数正常化。糖耐量异常的机制认为是急剧的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伴有的胰腺外分泌血流障碍,引起胰岛血流障碍。
实验室检查
1.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活化CD4,CD8阳性。高γ球蛋白血症,IgG和IgG4增高。自身免疫抗体存在(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CA-Ⅱ抗体,类风湿因子,抗ɑ-fodrin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2.血和尿的胰酶升高-正常-偏低都可能,40%~50%升高。60%-70%肝胆系酶和胆红素升高。 3.胰腺功能检查?肠促胰酶原试验3因子半数低下,BT-PABA排泄试验为81%,糖尿病型68%,临界型13%。内分泌异常占84%。
其他辅助检查
1.US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超声波检查上,表现为低的回声为主的弥漫性胰腺肿大为特征。弥漫性肿大占69%,局限性肿大占31%(胰头部24%,胰尾部7%)。无胰腺萎缩病例,胰石9%,胰囊胞7%。当胰腺局限肿大时,要与胰腺癌鉴别。胰腺癌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部有高回声,胰腺尾侧胰管高度扩张不光滑并呈串珠样改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无胰管扩张或很轻微,形态光滑多见。 2.CT 胰腺弥漫性肿大为特征所见。病变部位的动态CT早期相造影效果不充分,后期相造影呈延迟增强的特征变化。 3.EUS 与体外US比较,胰头部胰尾部盲区少,高频超声波(7.5—20MHz)应用可得到病变部位的...[详细]
诊断
胰管狭窄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断条件: 1.胰腺管狭窄影像伴有胰腺肿大。 2.血液检查高γ球蛋白血症或有自身抗体。 3.胰腺组织学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4.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满足1和2确诊;满足1和3准确诊;满足1和4可疑诊断。
治疗
1.外科治疗 胰腺结石病例和难治性疼痛及合并假性囊肿时进行手术治疗,此外肿瘤形成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不能鉴别时也要进行手术治疗。肿瘤形成性胰腺炎中含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这个类型的胰腺炎多,明显的胆管狭窄,不能抑制的黄疸,胰腺无法切除时,可行胆管空肠吻合术。 2.内镜治疗 急性期由于胰腺炎症末端胆管变细,胆汁流出不畅,在内镜下进行内造瘘术和外造瘘术,改善肿大的胰腺。 3.药物治疗 急性期对急性胰腺炎要给予治疗,禁食,高热量静脉输液,抗胰酶制剂治疗。在缓解期,药物可静脉和口服交替使用,如出现腹痛等临床症状可应用镇静药。胰腺进行性萎缩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低下,可给消化酶治疗。...[详细]
预后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预防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