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超过了100次/min以上。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病因
1.生理因素 正常人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饮咖啡、吸烟、饮酒等,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2.病理因素 (1)心力衰竭:尤其在心力衰竭的早期,心率常增快。 (2)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数甲亢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一般在100~120次/min,严重者心率可达到120~140次/min。 (3)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可达到30%~40%。 (4)休克:休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轻度休克时心率可达到100次/min以上;重度休克时心率更快,可大于120次/min。 (5)急性...[详细]
发病机制
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及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有关,当交感神经兴奋影响窦房结起搏细胞时,4相上升速度加快,到达阈电位时间缩短,心率则加快。 1.生理因素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适应”现象。影响心率的因素很多,如正常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饮浓茶、咖啡;吸烟、饮酒等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体位改变如立位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也加快;卧位时心率则减慢。生理因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常为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 2.病理因素 (1)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时,心率往往加快,这是机体维持心脏排血量的代偿性机制之一。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加快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代偿...[详细]
临床表现
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与心率增快影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程度有关,与基础心脏状态亦有关,当心率轻度增快时,心排血量增大,心脏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心率过快时,患者可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烦躁等症状,甚至可出现胸痛。症状的个体差异也较大。通常从休息状态下心率70次/min左右增加至2.5倍左右(180次/min),心脏的工作效率最大;当超过180次/min时,则心脏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这是因为心率>180次/min时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有冠心病者更加明显),舒张末期缩短,心室充盈减少,每搏心排出量减少等所致。 体征:心率增快至100~15...[详细]
并发症
如心动过速持续时间长,心率过快或有心脏病的基础者可出现头晕、晕厥、黑矇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可有引起心动过速原发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
其他辅助检查
1.体表心电图特点 (1)P波: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由窦房结发出,PⅡ直立、PavR倒置。窦性心动过速时的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这是因为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 (2)P-R 间期:在0.12~0.20s。 (3)P-P间期:常受自主神经的影响,可有轻度不规则。但P-P间期间差异应<O.12s。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P-P间期缩短;而迷走神经兴奋时则P-P间期延长。 (4)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 (5)频率...[详细]
诊断
1.P波有规律的发生 心动过速发作时的P波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P波形态、时限、振幅完全相同。 2.P波频率 大于100次/min,多在130次/min左右。 3.P-R间期 大于0.12s。 4.P-P间期 窦性心动过速开始时可逐渐缩短,终止时逐渐减慢至原有时限。 5.有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
治疗
1.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应主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辅以对症治疗。由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制剂、利尿药和血管扩张药等。窦性心动过速的纠正,常作为左心衰竭控制的指标之一。 2.非心力衰竭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应用洋地黄不能使心率减慢。注意:洋地黄过量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高为主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镇静药等。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在无明确的心功能不全时,窦性心率持续>110次/min时,为减慢心率,可临时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药(如口服阿替洛尔6.25...[详细]
预后
窦性心动过速的预后与心律快慢及基础心脏状态有关。轻度心动过速,心率<150次/min,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良好。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率>150次/min,则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减少,从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消除诱因,是减少窦性心动过速发作的关键。 2.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酒,减少本病诱发因素;起居有常,饮食适宜,勿过劳;适当体育锻炼,防止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