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眼睑皮脂腺癌(sebaceous adenocarcinoma of eyelid)最常发生于睑板腺(Meibomian gland)(图1),曾被称为睑板腺癌或麦氏腺癌,也可发生于近睑缘毛囊周围的Zeis腺(图2),较少见的是来自眉弓(图3)或泪阜的皮脂腺,现今多称皮脂腺癌。眼睑皮脂腺癌是眼睑恶性度较高的肿瘤,侵袭性较大且容易转移。
病因
其原因不明。
发病机制
长期的眼睑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等刺激因素等可促发肿瘤的形成。肿瘤的发生源于腺体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导致其生物学行为改变,形成自主生长的新生物。与致瘤因素导致的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
临床表现
皮脂腺癌临床表现呈多样化,疾病初期为眼睑内坚韧的小结节,与睑板腺囊肿相似。以后病变逐渐增大,睑板呈弥漫性斑块状增厚,睑结膜相对处呈黄色隆起。大多数为单个病变,少数为多中心性。病变早期为小的、无痛性硬结位于睑板内(图1)或近睑缘处(图2),缓慢长大,皮肤无溃烂。来自Zeis腺者位于睑缘部灰线前小黄色结节,类似霰粒肿,部分病例结膜可见黄色肿瘤组织或呈菜花状(图1),随后结节肿大可呈分叶状肿块(图3);少数病例睑缘增厚、溃烂,临床酷似睑缘炎或结膜炎或乳头状瘤及其他癌等。如起自皮脂腺,则在睑缘呈黄色小结节,表面皮肤正常。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眼睑沉重感,但当睑结膜受累时,可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详细]
并发症
局部蔓延侵犯睑结膜、眼球筋膜囊甚至周围骨壁,导致眼球运动障碍等。发生全身转移至肺、肝等部位可引起不同的临床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学上,肿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细胞组成小叶状。分化好的肿瘤细胞呈皮脂性分化,有丰富的精细的空泡状胞质,核位于中央或稍向周边移位。分化好的区域常在肿瘤细胞小叶中心。分化不好的肿瘤显示退行发育,大多数细胞显示多形性核,有明显的核仁,胞质少。核有丝分裂活动中等度增加。有丝分裂常不典型,且奇形怪状。冷冻切片用油红O作脂肪染色,极有助于建立明确的诊断。分化好的癌细胞较大,多边形,胞质呈泡沫状,核空泡状,可见核仁。分化差的细胞可似基底样细胞或鳞状细胞。倪逴将其分为5型:分化型,鳞状细胞型,基底细胞型,腺样型及梭形细胞型。Spencer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为3型:①高分化型,很多细胞显示皮脂细...[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超声直接探查显示病变区形状不规则,内回声中等,分布不均,有块状回声(图12)。CT显示眼睑不规则高密度块影,后界清楚,范围明确(图13)。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对远隔器官的转移做出评估。


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怀疑本病,但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疑为皮脂腺癌者,应取切除的新鲜组织,冷冻切片,用苏丹Ⅲ染色,阳性者可助诊断。
治疗
以手术切除为主,应查清切除边缘是否已无肿瘤细胞。肿瘤较大,或复发性肿瘤,或累及球结膜和眼眶,应行部分或全眶内容切除术;如有区域淋巴结播散,则行局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对于有手术禁忌证或局部切除术后复发者,可行眼部放射治疗,但放射剂量应在50Gy以上,才有治疗作用。单纯放射治疗,肿瘤往往在3年内复发。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点眼,对皮脂腺癌侵犯结膜者有治疗作用。
预后
1.肿瘤扩散方式 肿瘤扩展入结膜或眼睑皮肤的上皮可为单个或小巢细胞,像乳腺导管癌派杰(Paget)样扩张,侵犯表面上皮(图14),派杰样细胞核深染,有丰富、空泡样胞质,其特点是无细胞间桥,常压迫邻近细胞;另一型上皮内扩张,肿瘤细胞更为弥漫,表皮内全为肿瘤细胞侵犯,类似皮肤Bowen病或上皮内鳞状细胞癌。不同之处是皮脂腺癌细胞较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肿瘤可直接扩张入邻近组织,如眼眶(19%),鼻窦和颅内,常转移到耳前(图4)和颈部淋巴结,还可转移到肺、肝和脑等。 2.预后 不完全切除,复发率高达33%。宜应采用冷冻切片进行肿瘤范围的监护。做到广泛、彻底切除。放射治疗效果不...[详细]
预防
对长期眼睑皮脂腺炎症,尤其是中老年病人应及时进行局部活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