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congenital retinoschisis)属玻璃体-视网膜营养不良(vitreoretinal dystrophy)的一种,出生时就已存在,较获得性视网膜劈裂为少见,文献中对本病有不同命名。由Anderson等于1932年首先报道,劈裂发生于神经纤维层,隆起的前壁为视网膜内界膜及部分层次的神经纤维层,玻璃体积血及玻璃体腔内有一半透明的膜。本病可发生于眼底后极部及周边部,后极主要是黄斑中心凹劈裂,周边的视网膜劈裂常发生在颞下象限,并可伸延至2个象限以上,少数病例的病损局限于眼底后极部。玻璃体内纱幕状漂浮物,活动度小,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病因
本病是X性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但也有报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遗传方式不确定。母亲为携带者,劈裂部位对称。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仍不确知,有玻璃体异常学说、Müller细胞缺陷学说及视网膜血管异常学说。由于视网膜最内层先天异常,特别是附着于内界膜的Müller细胞内端存在某种遗传性缺陷,或为玻璃体皮质异常,视网膜受其牵引,导致神经纤维层的分裂。这种牵引可能由于在正常发育眼球中玻璃体生长的不足,或在围生期玻璃体增厚与收缩。在胚胎期部分原发玻璃体与眼杯的内壁粘连,当原始玻璃体收缩时视网膜内层被牵引。视网膜颞侧下部分在胚胎晚期才开始发育,并且颞侧周边的血管发育晚,分布也较少。一旦视网膜内层受到牵引,则易在颞侧周边出现劈裂。
临床表现
先天发病,多见于男性儿童,女性罕见。常在学龄期或学龄前期视力缺陷就诊而被发现。当患眼一侧弱视常有废用性外斜,双眼视力低下则易出现眼球震颤,偶尔有发生自发玻璃体积血者,有先证者而做家族调查时才被发现。 1.视力改变 一般视力下降到0.2~0.4,随年龄增长视力更下降,最后可降到0.1左右。在10岁左右单眼或双眼视力不良。本病无论发生于周边或黄斑部,视力均有明显损害,半数以上小于0.3,黄斑部者视力更为不良。本病的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患者则双亲来自有本病患者的家系。 2.黄斑劈裂 劈裂症发生于黄斑部者称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acular retinoschisis),导致...[详细]
并发症
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是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高达40%,近20%的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 1.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可见是劈裂外层出现的裂孔、劈裂腔周围出现裂孔或由于玻璃体牵引而造成裂孔,液体可通过外层裂孔或通过玻璃体脱离导致全层视网膜撕裂而进入视网膜下。 2.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为40%,通常是由于分支血管的破裂,极少数是由于新生血管引起。由于劈裂部位的微血管病变造成局部缺血而刺激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导致玻璃体反复出血,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来自视盘及视网膜周边的血管有染料渗漏。 3.其他并发症 屈光不正在本病患者中也很常见,远视和斜视...[详细]
实验室检查
1.基因检查 本病的基因已被绘制到X染色体的短臂远端,特别是Xp22.1-p22.2。尽管这种疾病在眼底有改变,在遗传异质上却无证据。大量有关改进RS区遗传图谱绘制解决的文献已报道。有一芬兰患者的研究报告为,RS临界区已缩窄到0.2~0.3cm,在标记DXS418和HYAT1之间。伴随于检眼镜和ERG的检查,以DNA为基础的诊断有助于本病杂合子携带者,也可用于患病婴儿的早期诊断。与本病有关的基因已鉴别出,并且考虑称为XLRSI(X连锁的视网膜劈裂症Ⅰ)的变异导致男性的疾病。 2.组织病理学检查 光电镜下可见视网膜劈裂位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主要沿着胶质细...[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荧光血管造影 可见黄斑中央凹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和透见荧光斑点,说明此处色素上皮有萎缩,但无典型渗漏。在黄斑劈裂造影显示无染料渗漏至这些囊样区,这显然不同于微囊状黄斑水肿。在周边视网膜劈裂与正常视网膜交界处可见显著毛细血管扩张,末梢血管卷曲和异常的血管交通。这些扩张的和异常的血管有明显的荧光素渗漏,使局部形成强荧光区,说明此处血管渗透性有改变。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本病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或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纱膜样改变的OCT图像为内层神经上皮增厚与外层神经上皮分离。OCT对视网膜劈裂症...[详细]
诊断
诊断本病诊断依据:①患者的首发年龄较小;②眼底有透明薄纱样膜从视网膜内层隆起,有时内层有大的裂孔伴有视网膜血管;③黄斑部异常,有囊样变性、萎缩和色素改变;④玻璃体后脱离;⑤严重视力损伤,是由于黄斑病变、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⑥视野常是鼻上方缺损;⑦X性连锁隐性遗传。诊断主要依靠疾病的遗传特点及辅助检查,临床上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家族性发病,采用直接或间接检眼镜、电生理特征、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基本上可确定诊断。另外OCT能有效的区别黄斑裂孔与黄斑中心凹劈裂,它可以在活体获得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横断面图像,清晰的显示视网膜内外层的细微结构并客观、定量地测量、分析。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可确定裂开...[详细]
治疗
1.预防性治疗 关于本病的预防性治疗至今仍有争议。有学者主张对劈裂的后缘行冷凝或光凝以限制病变的进展。但劈裂本身已有色素分界线似乎没有必要再加固,而且易导致外壁孔。除非劈裂有可能危及到黄斑时,可试用激光沿劈裂后缘未隆起的视网膜上,作一预防性堤坝式光凝包围,以期限制劈裂扩大至后极部。若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主张对闭塞区行光凝治疗,不过新生血管有时可自行退变。预防性玻璃体切除往往很难切除紧紧吸附于视网膜表面的玻璃体皮质,内排液试图平复视网膜,但其效果也不及获得性视网膜劈裂。 对有视网膜脱离危险的视网膜劈裂有必要采取预防性处理。单独外层裂孔仅16%发生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对于视网膜劈裂或单...[详细]
预后
并发视网膜脱离时视力恢复不良。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