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又称氟斑牙(mottled enamel)或斑釉牙,是由患者在牙齿发育形成时期从饮水、食物、空气中摄入过量的氟所引起的牙釉质发育不全,为慢性氟中毒病早期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其受累人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常发生于高氟区出生和成长的人群或是6岁以前定居于高氟区的个人。受累的牙齿表现为牙釉质颜色的改变,摄入的氟越多,颜色改变越明显。饮水推荐氟浓度为1ppm,如果饮水中的氟浓度为2~3ppm,牙釉质表面出现白垩色条纹或不规则而散在的小不透明区;饮水氟浓度为4ppm时,牙釉质呈棕色或黑色,有点窝状缺损,造成整个牙齿形态的改变。
病因
1931年Churchill首先肯定水中氟含量过高是本症的病因。同年Smith用氟化物作大鼠试验,证明氟含量过高可产生此症。一般认为水中含氟量以1mg/L(1ppm)为宜,该浓度能有效防龋,又不致发生氟牙症。但个体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对氟的感受性也有一定差异。饮用水是摄入氟的一个最大来源,水氟摄入是按:①人的年龄;②气候条件;③饮食习惯而综合决定的。水氟的最适浓度主要又取决于当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美国为0.7~1.2mg/L;广州约为0.7mg/L。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温相差甚大,因此不能只有一个适宜浓度,故我国现行水质标准氟浓度为0.5~1mg/L应是适宜的。 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详细]
发病机制
过量的氟影响发育中的成釉细胞,使细胞功能发生改变;氟对釉质基质有影响,使釉质蛋白分解酶的活性降低,釉质蛋白潴留,从而间接影响釉质晶体的形成。另外,氟能直接影响釉质晶体的形成。釉质的矿化是无机钙、磷在釉质基质上形成羟磷灰石晶体,一旦体液中焦磷酸盐占据晶格上磷酸根位置,釉质矿化就停止。碱性磷酸酶能水解焦磷酸盐,保证釉质矿化正常进行。当局部氟浓度增高时,抑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使焦磷酸盐浓度升高,从而引起釉质发育不良,矿化不全。 众所周知,碱性磷酸酶可以水解多种膦酸酯,在骨、牙代谢中提供无机磷,作为骨盐形成的原料。当氟浓度增高时,可抑制碱性磷酸酶的活力,而造成釉质发育不良、矿化不全和骨质变...[详细]
临床表现
1.氟牙症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在同一时期萌出的釉质上有白垩色到褐色的斑块,严重者还并发釉质的实质缺损。临床上常按其轻、中、重度而分为白垩型(轻度)、着色型(中度)和缺损型(重度)3种类型。 (1)白垩型:少数釉质表面有白垩状斑块,但仍保持坚硬而有光泽。 (2)着色型:多数牙齿表面有白垩到黄垩或暗棕色的斑块,以上前牙最明显,但仍保持牙齿的光滑坚硬,无实质缺损。 (3)缺损型:多数或全口牙均出现黄褐或暗棕色的斑块,同时有点、线或窝状凹陷,牙面失去光泽,凹陷内均有较深着色。 2.多见于恒牙,发生在乳牙者甚少,程度亦较轻。这是由于乳牙的发生分别在胚胎期和乳婴...[详细]
并发症
严重的慢性氟中毒患者,可有骨骼的增殖性变化,骨膜、韧带等均可钙化,从而产生腰、腿和全身关节症状。急性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由于血钙与氟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可引起肌痉挛、虚脱和呼吸困难,以致死亡。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可做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