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除唇腭裂以外的面部先天性裂,相对于唇腭裂少见。发生率仅为0.012%,占全部面部裂(含唇腭裂)中的9.5%~34%,其中男性的发病率多于女性,左侧裂的发生率高于右侧,白种人的发生率又高于其他人种,75%的面裂合并有其他并发畸形。面裂严重者常并发有智力低下,易于发生流产或死于新生儿期。目前面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少见性面裂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如在唇腭裂的发生中的作用明显,多表现为不典型的散发性病例。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类面裂的病因仍属多因素致病因子相互作用所致。如孕妇受放射线照射,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母体的代谢紊乱,服用过药物(抗惊厥药,抗代谢药、类固醇等)或化学制剂(...[详细]
病因
面裂的病因仍属多因素致病因子相互作用所致。如孕妇受放射线照射,病毒、细菌、真菌的感染,母体的代谢紊乱,服用过药物(抗惊厥药,抗代谢药、类固醇等)或化学制剂(如烷基化物等),均为产生少见面裂的可疑因素。
发病机制
1.上唇正中裂 由于中鼻突间充质组织不足,形成人中和前颌骨、前腭的上颌间组织不足或缺乏。 2.下唇正中裂 下颌突因间充质组织发育不足,两侧不能接触融合所致。 3.面斜裂 上颌突与侧鼻突和中鼻突因间充质组织形成不足,而未能覆盖泪管。 4.面横裂 上颌突及下颌突接触融合不良所致。
临床表现
1.面中裂 属Tisser分类中的第0号颅面裂畸形。其中最常见的面部软组织裂是上唇正中裂和鼻的畸形,以及下唇正中裂。 上唇正中裂是指上唇中线裂开或仅有皮肤和黏膜组织相连的隐裂。上唇正中裂有多种临床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在唇红缘上有裂迹,此多系受与鼻小柱相连的韧带牵拉所致。上唇全部裂开时,唇系带则分别位于裂的两侧,中切牙间隙过宽,同时可有前颌骨间裂,两个前鼻嵴和前牙向中线倾斜。鼻呈分叉状,鼻小柱较宽,有时鼻孔闭锁呈两侧不对称,鼻翼软骨及侧方软骨均向外侧方错位且发育不全,表现为分叉鼻还伴有中央沟。有学者曾解剖发现这是因为在额骨与鼻翼骨间的皮下有一条很厚的纤维肌带,牵拉鼻小柱上仰。鼻骨变宽...[详细]
并发症
面裂严重者常并发有智力低下,易于发生流产或死于新生儿期。
实验室检查
术前血常规检查及心肺功能检查。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