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吸入性损伤是热力、烟雾或化学物质等吸入呼吸道,引起鼻咽部、气管、支气管甚至肺实质的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吸入性损伤以往称为呼吸道烧伤,认为损伤只限于呼吸道,而且对烟雾的危害,也未给予足够重视,现在知道吸入烟雾的危害,更重于热力,损害也不仅限于呼吸道,且可能引起全身性中毒,故呼吸道烧伤的名称已不再应用了。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增加了治疗难度。我国煤矿工人早就发现瓦斯爆炸烧伤后很难有活命,矿井流传有谚语谓“吃了火(吸入火焰),难得活”。1942年美国芝加哥夜总会大火491名受害者中只114名救离现场时尚活着,大多因吸入浓烟当即死亡,后又迅速死亡75人,存活较长的39人,也仅3名无呼吸道损害。我...[详细]
病因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是热力和烟雾,烟雾除含炽热的炭颗粒外,主要因含有大量化学物质而致伤。一般吸入性损伤多发生在密闭的火灾现场,能同时吸入高热空气和烟雾,兼有热力与化学物质的损伤。 1.热力损伤 热能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和肺实质。热分为干热和湿热两种。干热热容量低,当吸入后,由于上呼吸道及其黏膜具有较强的水、热交换功能,通过湍流,对流和蒸发作用,使吸入的干热气体迅速冷却。其中黏膜含水量的蒸发,能吸收大量热能,迅速降低吸入干热空气的温度,因每克水蒸发为气体吸热量大。 有实验证明,吸入干热空气在喉部为260~280℃时,至气管内可降至50%以下,同时吸入热空气时,喉部反...[详细]
临床表现
1.临床征象 吸入性损伤的早期征象主要与上呼吸道梗阻、CO中毒和缺氧有关。声音嘶哑和喘鸣是早期最常见而具诊断意义的症状。声音嘶哑表明喉部损伤,喘鸣则表示由于痉挛和水肿,气道变窄,正常的气流由层流变成漩流,故吸气时呈高调的鸡鸣声。喘鸣的发生表明至少有80%的气道发生了部分阻塞。口鼻腔为上呼吸道组成部分,严重进行性的唇部肿胀不仅表明已有上呼吸道损伤,而且要警惕喉以下的损害。 刺激性咳嗽是另一个常见的症状,表明气管支气管已发生炎症水肿,常呈“铜锣声”,并有疼痛感。早期可能为干咳,以后咳痰,痰內含有黑色碳粒。早期痰液较稀薄,往后变稠,出现肺泡性肺水肿时,可涌出大量泡沫性痰,有时为粉红色,...[详细]
并发症
1.近期并发症 吸入性损伤2~3天后,常并发肺炎,多为空气传播性,即支气管肺炎,呈斑片状,以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为中心。有时也可发生血源性肺炎,位于肺膜下,常为出血性,多散在分布,也可融合,较大的单个病灶类似肺梗死。存活7天以上的尸检病例,常见间质纤维性肺泡炎,肺间质和肺泡隔因纤维化而增宽,纤维化可累及肺泡腔,使之变窄或闭塞,纤维化区伴有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 2.远期并发症 多数治愈的吸入性损伤患者,愈后肺功能可恢复,不遗留明显损害,并发症较少。有人统计仅13%的患者检查有肺功能异常,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其中也有少数罹患病症者,主要有: (1)气管狭窄:大都是曾行气管插...[详细]
诊断
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其中病史和体检尤为重要。初期临床症状较轻,不容易立即做出准确的吸入性损伤的诊断。临床上吸入性损伤的情况较复杂。如吸入性损伤也可发生于开阔的火灾现场,虽然70%的吸入性损伤病人有面部烧伤,但反过来70%的面部烧伤病人并不伴有明显的吸入性损伤。因此,对有疑问的烧伤早期患者,需动态观察相关病情的演变情况,避免造成漏诊。 1.病史 采集病史要特别注意烧伤现场环境、燃烧物性质和受伤时情景。在密闭和通风不良环境中受伤患者,要警惕有吸入性损伤的可能。有毒气体和腐蚀性化学制品、木材和合成建筑材料不完全燃烧、化学物品燃烧等都很可能引起吸入性损伤。火药、煤气...[详细]
治疗
随着对吸入性损伤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吸入性损伤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由此而在临床方面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治疗措施,如预防性气管切开,尽早氧疗和机械通气等,使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41%,降至目前的30%左右,表明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水平有所提高。尽管如此,吸入性损伤仍然是烧伤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吸入性损伤治疗依然是成功救治烧伤患者的重要环节之一。 1.现场急救 于火灾现场(特别密闭环境)急救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将伤员撤离现场,移至空气清新的环境,以防窒息、缺氧。如条件许可时,可给予意识清醒者鼻导管吸氧,意识丧失者应立即给予经口或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