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赘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心内膜炎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可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种。
病因
引起心内膜感染的因素有: ①病原体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并侵袭心内膜; ②心瓣膜异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寄居繁殖; ③防御机制的抑制,例如肿瘤患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和器官移植患者用免疫抑制剂时。病因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及贝纳特考克斯体(coxiellaburnettii)等。临床经过与病原微生物有关,传统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其临床经过及病理变化均有所不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acuteinfectiveendocarditis)时由于被累心内膜常有溃疡形成,故又称为溃疡性心内膜炎(ulcerativeendocarditis)。此类心内膜炎起病急剧,多由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引...[详细]
临床表现
肉眼观,可见在原有病变的瓣膜上形成疣赘物。瓣膜呈不同程度增厚、变形,常发生溃疡,其表面可见大小不一,单个或多个息肉状或菜花样疣赘物。疣赘物为污秽灰黄色,干燥而质脆,颇易脱落而引起栓塞。病变瓣膜僵硬,常发生钙化。瓣膜溃疡较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者为浅,但亦可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穿孔。病变亦可累及腱索。镜检下,疣赘物由血小板、纤维素、细菌菌落、炎症细胞和少量坏死组织构成,细菌菌落常被包裹在血栓内部。瓣膜溃疡底部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见到原有的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
并发症
本病可有以下的一些并发症: 1、心脏: (1)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瓣膜穿孔及腱索断裂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2)心肌脓肿常见于急性可以引起传导阻滞; (3)急性心肌梗死大多由冠状动脉栓塞所致以主动脉瓣感染者多见; (4)化脓性心包炎; (5)心肌炎。 2、细菌性动脉瘤:多见于亚急性者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和四肢。 3、转移性脓肿:急性IE多见亚急性者少见常发生于肝脾骨骼和神经系统。 4、神经系统: (1)脑栓塞占半数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最易受累及; (2)脑细菌性动脉瘤除非破裂出血多无症状; (3)脑出血由于脑栓塞或细菌性动脉瘤破裂引起; (4)中毒性...[详细]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常见的血象为进行性贫血,多为正细胞性贫血与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当合并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严重心衰或缺氧造成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清球蛋白常常增多,甚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2、血培养。血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凡原因未明的发热、体温持续在1周以上,且原有心脏病者,均应积极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以提高阳性率,若血培养阳性,尚应做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液检查。尿常规有红细胞,发热期可出现蛋白尿。 4、心电图。由于心肌可以同时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因此可能出...[详细]
治疗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 一、抗生素的应用: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致病菌培养结果或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①选用杀菌剂,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 ②剂量要大。按体外杀菌浓度的4-8倍给药。若作杀菌滴价测定,以患者血清二乘积稀释加入血培养出来细菌,如1:8或更高滴价无菌生长,表示抗生素有效和剂量已足。 ③疗程要够。一般需4-6周,对抗生素敏感性差的细菌或有并发症的顽固病例可延长至8周。 ④尽早治疗。在连续血培养4-6次后即开始试验治疗,根据临床特点及可能的感染途径,致病菌可选用两种不同抗菌谱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二、药物选择: (一)致病菌不明确者:β...[详细]
预防
有风湿性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需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处理各种感染病灶,施行手术或器械检查前应给予抗生素,预防心内膜炎往往发生在术后两周左右。
有易患因素的患者在做手术或操作时予以预防感染的措施:
(1)口腔上呼吸道操作或手术者应给予针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生素。
(2)泌尿生殖及消化系统手术或操作者应针对肠球菌用药。